搬出“忧居” 住进“优居”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崆峒镇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纪实
时间:2025-07-07 15:01:01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陆家木 胡河 刘亚莉 王立山 字号:【

  清晨,崆峒镇甘沟村马家新庄安置点的文化广场上,几位老人正悠闲地打着太极,孩子们在硬化平整的道路上追逐嬉戏。不远处,白墙灰瓦的新居整齐排列,污水管网、绿化带等设施一应俱全。谁能想到,一年前,这里的36户村民还日夜担忧着屋后山体滑坡的威胁。这一幕,正是崆峒镇以“人民至上”理念推进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生动缩影。

  精准施策破解搬迁难题

  甘沟村马家新庄的不稳定斜坡隐患点,如同一把“悬顶之剑”。每逢雨季,裂缝扩张、土石松动的迹象总让135名村民寝食难安。“夜里听到雨声就害怕,生怕山坡滑下来。”村民马志强回忆道。类似的险情也困扰着鸭儿沟村的59名群众,那里的滑坡隐患曾多次冲毁农田,威胁着22户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面对群众急难愁盼,崆峒镇党委政府将避险搬迁列为头号民生工程。一支由镇党委书记、镇长双挂帅的搬迁工作领导小组迅速成立,建立了宣传动员、核实认定、质量管控、检查验收等4个专责组。“既要‘搬得出’,更要‘稳得住’!”在动员会上,镇党委立下军令状。镇村干部化身“政策宣讲员”,先后召开了8次群众代表会、236人次入户走访、38份协议签订……通过算透“安全账”“经济账”“长远账”,村民们从犹豫观望转为争相报名。

  匠心筑梦打造品质新居

  在安置点规划中,崆峒镇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甘沟村安置区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积极对接自然资源部门进行实地勘察,委托设计单位一体编制规划设计方案,最终推出116.77平方米和84.37平方米两种户型,每户配建卫生间、储物间等附属用房13.46平方米,配套修建道路、污水管网、排水渠、绿化亮化等附属工程。“厨房烟道怎么走、屋顶坡度多少合适,都让我们自己选!”搬迁户李彩霞指着新家的布局图感慨。鸭儿沟村则采取“集中+分散”安置模式,对留守老人等特殊群体就近安排宅基地。  

  为严把质量关,镇上创新推行“群众自选工队+镇村全程监督”机制。在甘沟村二期施工现场,镇项目专干马宁每天雷打不动地查验钢筋标号、混凝土配比。“连污水管道的坡度都要拿水平仪测,绝不能砸了‘民心工程’的招牌!”目前,甘沟村一期19户已全部入住,二期4户封顶在即;鸭儿沟村集中安置区10户、分散安置区1户已全部封顶,正在修建大门及围墙。

  暖心护航绘就幸福图景

  搬迁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转换,更是生活方式的变革。镇政府多方协调平凉农商银行推出“安居贷”,为每户提供5万元贴息贷款;自然资源部门加快宅基地确权,让群众吃下“定心丸”。在甘沟村新建的文化广场上,镇党群服务中心正组织妇女参加家政培训。“住上新房子,还要学会新本事呢!”刚拿到养老护理员证书的村民李定娃笑着说。

  夕阳西下,甘沟村搬迁户马秦怀在新房门前砌起了花坛。“等通了自来水,再把老宅的樱桃树移过来,日子更有奔头!”他的愿景,正是崆峒镇“避险搬迁+”模式的鲜活注脚——以安居为起点,这里正铺展出一幅“生态安全、产业兴旺、乡愁可寄”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责任编辑:段伊鸣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