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源义合中洞村:旱地生“金稻” 亩产破千斤
时间:2025-08-20 11:02:21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梁玉枚、杨文龙 字号:【

  8月7日,东源县义合镇中洞村的旱地间,金色稻浪在骄阳下翻滚。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渐歇,一组实测数据让在场所有人振奋:近百亩节水抗旱稻亩产干谷达503公斤,一举亩产突破千斤大关。这片曾因缺水而龟裂的撂荒地,如今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丰收答卷。

  从“看天吃饭”到“旱田生金”

  “种了大半辈子地,从没见过旱地能长出这么好的水稻!”站在田埂上,种粮大户缪小强捧着饱满的谷粒,皱纹里都漾着笑意。他脚下的土地,之前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因村里青壮年多外出务工,加上丘陵地区缺水严重,耕地渐渐“渴”成了废田。

  转机始于今年年初。省审计厅驻义合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带着一份“旱稻方案”走进了中洞村:联合河源联种公司流转500亩撂荒地,引进“旱优78”等优良品种,尝试旱地种稻。“不用泡田插秧,关键期浇点水就行。”工作队队员算起了账,传统水稻一亩地要灌几十吨水,这旱稻全程节水超50%,省工30%,连化肥都能少用三成。

  更让村民惊喜的是收益账。村民不仅能拿到土地租金,还能在稻田务工赚工钱。“在家门口干活,一天能挣150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村民李大姐的话道出了大伙的心声,昔日的“撂荒愁”,如今变成了“丰收乐”。

  科技为笔,改写“靠水种稻”历史

  这场丰收的背后,是科技力量的深度赋能。为了找到适合丘陵山区的稻种,工作队带着镇干部跑遍了华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最终锁定了节水抗旱稻这一 “新物种”。

  “它既有水稻的高产优质,又有旱稻的抗旱耐瘠。”省审计厅驻义合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鲁兵介绍说,“旱优78”采用旱直播技术,播下种子后靠自然降水就能生长,仅在抽穗等关键期补充灌溉。在种植过程中,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制定了科学的田间管理方案,实时监测相关数据。尽管今年遭遇了春旱,但节水抗旱稻凭借其强大的抗旱能力,依然保持了良好的长势,亩产干稻谷达到了500公斤以上,这一喜人收成让当地村民及种植大户们看到了节水抗旱稻种植前景。

  生态效益同样亮眼。测产数据显示,这种稻子生长过程中甲烷排放减少90%,化肥用量降低30%,从源头上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

  从“试验田”到“示范带”的跨越

  义合镇科技特派员岳学军说,“这在河源地区来说,是一个创新性的举动,对义合镇的水稻产业发展起到科技的支撑和科技赋能。”

  中洞村的成功,正在催生更大的变革。下来,计划在义合镇各村推广播种,结合覆膜保墒技术,打造华南旱稻示范带,让更多撂荒地“活”起来,为广东丘陵山区粮食安全注入硬核动能。

  目前,义合镇已复耕撂荒地500多亩,除了节水抗旱稻,还试种了华航香银针、19 香等特色品种。河源联种公司负责人透露,计划建设加工车间,打造“义合旱稻”品牌,让旱地长出的粮食卖出更好价钱。

  夕阳下,中洞村的晒谷场上,金灿灿的稻谷堆成了小山。这场发生在丘陵山区的 “种稻革命”,不仅让闲置的土地重焕生机,更在广东保障粮食安全的答卷上,写下了 “科技赋能、荒地生金”的生动注脚。正如村民们所说:“这稻子,种出了咱农民的新希望。”

驻村手记:

东源义合中洞村旱地涌金浪 节水抗旱稻喜获丰收

  骄阳似火的夏收时节,义合镇中洞村的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驻东源县义合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的积极推动下,河源联种公司年初在中洞村等3个村流转垦造500多亩耕地,试种了节水抗旱稻(旱优78)等七个优良水稻品种,近百亩节水抗旱稻喜获丰收,这是当地首次引进节水抗旱品种,试种的成果不仅为当地的传统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以及保障粮食安全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过去,由于农村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村里土地出现无人耕种的现象,逐渐沦落为撂荒地。为改变这一现状,在科技特派员的协助下,工作队会同义合镇政府前往组团单位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及省农科院等单位调研学习,引入节水抗旱稻、华航香银针、19香等品种在全镇试种。

  节水抗旱稻是一种兼具水稻和旱稻特性的新类型栽培稻,具有节水、抗旱、易种等特性,其生长过程中,不需要泡水、插秧,也不易形成农业面源污染。在水田种植可节省人工30%、节约淡水资源超50%以上、减少施肥30%、减少甲烷排放90%以上,且产量和米质与常规水稻基本持平。

  在种植过程中,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制定了科学的田间管理方案,实时监测相关数据。尽管在生长期间遭遇了阶段性干旱,但节水抗旱稻凭借其强大的抗旱能力,依然保持了良好的长势。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渐歇,一组实测数据让在场所有人振奋:近百亩节水抗旱稻亩产干谷达503公斤,一举亩产突破千斤大关。这一喜人收成让当地村民及种植大户们看到了节水抗旱稻种植前景。

  接下来,工作队将协助义合镇政府,进一步加大对节水抗旱稻种植的推广力度,扩大种植面积,继续助力完成撂荒地复耕复种任务。同时,加大与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沟通协调,不断探索适合当地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为义合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单位:驻东源县义合镇帮镇扶村工作队)

责任编辑:张璟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