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上午,北京市政协围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扩大农村有效投资和市场消费”召开专题协商会。市政协主席魏小东出席并讲话。
会上,市政协农业农村委负责人介绍调研情况。姚学祥、胡新智、薛刚、吴永常、范宏、吴宜夏、杨琦等委员、专家围绕建设韧性乡村、提高金融支农惠农广度、强化科技和品牌赋能、调整优化乡村布局、挖掘乡村资源资产多元价值等主题作会议发言,密云区政协委员梁晴作视频连线发言。李永生、李玉立、王衍生、张玥、熊潘梁等委员、党派成员作即席发言。与会委员、专家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充分协商交流。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扩大农村有效投资和市场消费”,是今年北京市委给市政协下达的重点协商议题之一。通过学习调研协商,大家认为要深刻把握北京“三农”工作的历史方位和功能定位,科学编制“十五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农业农村多元价值;要充分认识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紧迫性,集成政策、整合资金、统筹资源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让“大城市”更好带动“大京郊”发展,“大京郊”更好服务支撑“大城市”发展;要准确把握扩大农村有效投资和市场消费的重要现实意义,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内需上,优化经济结构,挖掘潜能、培育动能,激活乡村空间和资源价值;要充分发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双重作用,坚决破除各类资源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限制,吸引产业、技术、资金、人才进入乡村,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空间统筹作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加强营商环境建设,更好地稳定预期、提振信心。
大家建议,要立足首都功能定位,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北京“三农”工作,统筹空间布局、制度创新、政策供给、项目建设,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总结评估两轮“百千工程”的经验做法,加大普惠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乡村整体提升。聚焦农村土地、集体产权、市场主体三个方面,深化农村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以土地制度改革激活“沉睡资产”,以集体经济重构释放治理效能,以市场主体培育增强发展动能,着力构建产权明晰、要素融通、产业兴旺的运行机制,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活力。分类有序推进优化村庄布局,探索以乡镇驻地为重要载体的乡村人口分布格局,增强乡村承载能力与资源集聚效率,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加强宜居农房建设,推进乡村合意建构和有机更新,打造具有首都气派的“京华乡韵”乡村风貌。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认真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灾害孕育、发生和演变特点,充分认识新时期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和复杂性,把推进韧性乡村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山区搬迁工程,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乡村。针对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值差距较大的问题,坚持富民导向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建设,着力打造未来产业,推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完善联农带农和收益分配机制,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发挥北京资源禀赋优势,创新消费供给,发展美学经济,优化消费环境,创新打造“京郊可漫步、山水可阅读、田园可疗愈”的多元消费场景,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更好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通过强化规划引领优化资源配置,创新财政支农机制激活存量资产,深化金融改革破解融资瓶颈,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形成共建格局,着力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协同的多元投入体系,为首都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魏小东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更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深入学习领会,立足市情农情,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强化统筹引领,通过扩大农村有效投资和市场消费,推动城市产业和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构建充分互动、高效互补新型城乡关系,推动首都城乡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市政协非常关注“三农”工作,近年来组织委员围绕重大问题深入调研、建言献策,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要进一步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和优势,围绕首都“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开展调研、协商议政,通过视察考察、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及时反映情况问题,广泛宣传京郊农村新变化,助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聚焦灾后恢复重建、韧性乡村建设等积极开展调研,链接帮扶资源,汇聚社会力量,共同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副市长文献到会听取意见建议。市政协副主席崔述强、张家明、卢彦、王红、刘忠范、陈军、王金南、郭延红,党组成员韩子荣,秘书长韩昱参加。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