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挑起“金扁担” 破解甘肃陇南山区“运输难”瓶颈
时间:2025-11-13 16:06:47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胡河 王立山 陆家木 字号:【

  11月11日,“山地智能高效轨道运输机熟化定型项目样机投放暨现场演示培训活动”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两水镇后村举行。这是甘肃省针对丘陵山区特色产业发展瓶颈,推进“一小一大”农机先导区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标志着陇南山区农产品运输正式迈入“轨道化”时代。

地形制约突出,山区运输陷困境

  甘肃省陇南市是典型的山地农业区,90%以上耕地为山地地形,其中15度以上坡地占比高达77.21%。全市油橄榄、花椒、核桃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面积超过1000万亩,80%作物种植在25°以上坡地。长期以来,“农资上山难、农产品下山难”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突出瓶颈。

  据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农机化管理处处长刘文武介绍,“陇南山区道路狭窄,大中型机械无法作业,农资和农产品运输长期依赖‘人背肩扛’,效率低、成本高、安全隐患大。解决山地运输问题,是实现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十年探索攻坚,智能轨道应运而生

  早在2010年,甘肃省就开始在陇南武都试点引进山地轨道运输机。然而,早期产品存在运行速度低、载重量有限、智能化程度不高等问题。2022年,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将该项目列入农机装备补短板项目,委托甘肃农业大学、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开展技术攻关。

  2024年底,项目纳入甘肃省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总投资1712万元,计划在武都区、康县、文县、宕昌县、西和县5个县区建设轨道80公里,投放智能单轨运输机120台。

运输效率倍增,经济效益显著

  本次投放的山地智能高效轨道运输机由甘肃省酒泉市铸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联合甘肃农业大学研制。该机额定载重量350kg,是人工背负的7倍;运行速度2.5km/h,是徒步运输的5倍。甘肃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李辉教授介绍:“根据测算,单台轨道运输机每日运输能力达4.9吨,是人工运输的10倍。在油橄榄种植区,每亩地施肥720kg,人工运输需要4天完成,而轨道运输机仅需3小时即可完成。按每人每日150元计算,单台运输机年均可节约人工成本13.5万元。”

  甘肃省酒泉市铸陇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风军在采访中说,“我们致力于将这款设备打造成农户们得心应手的‘山地铁军’,不仅要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更要实现‘从有到优’的跨越。”

多方协同推进,构建完整产业链

  该项目采取“科研院校+生产企业+推广部门+应用主体”四位一体合作模式,今年首批投放86台运输机,建设轨道57.12公里,覆盖29个合作社,涉及产业面积2.287万亩。

  陇南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邱晓旭介绍:“近年来,陇南市累计建成山地轨道运输线170多公里,并将农机作业条件改善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项目区机耕道路通达率达98%。”

  现场演示验证,加速产品熟化定型

  在活动现场,与会嘉宾观摩了轨道运输作业、无人机吊装及植保作业等演示。项目计划每台设备完成20吨运输试验任务,通过多工况验证,加速产品熟化定型。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农机化管理处要求各县区农机部门建立好机具台账,做好试验验证和数据采集;专家组要强化技术指导;生产企业要确保24小时服务到位,共同推动产品早日定型推广。

  投放暨现场演示培训活动结束后,所有参会人员还前往武都区两水镇烟墩沟村参加了“甘肃省陇南市丘陵山区适用农业机械暨技术推广演示活动”,进一步了解当地在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破解山区机械化瓶颈方面的创新实践。随着这批“山地铁军”的投入使用,陇南山区特色产业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为全省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

 

责任编辑:段伊鸣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