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冬的甘肃省灵台县中台镇康家沟村,一座座温室大棚内暖意涌动。今年首次试种的无花果迎来丰收,紫红色的果实如灯笼般缀满枝头,吸引周边游客纷至沓来。这座距离县城仅4公里的小村庄,正凭借无花果等特色种植产业,探索出一条“生态种植+休闲采摘”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游客采摘品尝无花果(本文图片均由灵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康家沟村的无花果大棚内,整齐排列的果树长势旺盛。据采摘园负责人马玉红介绍,今年试种的“波姬红”品种坚持生态化管理,全程不打农药、不用催熟剂,果实口感软糯香甜,深受市场欢迎。
马玉红是康家沟村产业发展的代表人物之一。自2019年与丈夫投身大棚种植以来,她逐步将种植规模扩展至19座大棚,涵盖草莓、无花果、蘑菇等多类果蔬,年销售收入达10余万元。无花果种植的成功,离不开科学管护的支撑。无花果作为“肥食性”果树,需均衡氮磷钾营养,并在萌芽期、结果期等关键阶段差异化施肥。康家沟村在种植中注重土壤改良与水分调控,采用“不干不浇,浇则浇透”的原则,保障果实品质。

康家沟村依托便利的交通(G244公路与蒲河穿境而过)和城郊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冬康养”的四季旅游品牌。无花果采摘与原有的山楂园、草莓棚形成互补,构建了多元化的休闲体验场景。
“周末带孩子来采摘,既能亲近自然,又能了解作物生长,特别有意义!”一名游客的感言道出农旅融合的价值。目前,康家沟村年接待游客量已突破5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达百万元,昔日的“城区后花园”正蜕变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村。
康家沟村的产业发展得益于灵台县推行的“村集体运营商”模式。通过资源盘活、产业培育与绿色发展“三位一体”的体系,村集体成立运营公司,整合闲置土地、建设充电站、发展果蔬园区,实现从“被动输血”到“主动造血”的转变。
在无花果大棚中,村民不仅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还可参与务工获取日均100元左右的收入。这种“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有效联结了村民与集体利益,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对于未来发展,马玉红计划扩大无花果种植规模,让康家沟的特色水果走向更广市场。而灵台县也将持续推动牛、果、菜三大产业链升级,加快北部塬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争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