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 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
时间:2022-03-17 04:30:15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陆家木强少君李伯祥 字号:【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总结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一篇具有极强历史穿透力、思想引领力、政治动员力、时代感召力的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对于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学习领会六中全会精神,最重要的核心要义就是要明确“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赢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拥护,不愧为全党核心、全军统帅、人民领袖。

  在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中践行初心和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带领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六中全会精神,首先要抓住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深刻学习领会“两个确立”,更加自觉忠于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更加坚定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由衷拥戴核心、紧跟核心、捍卫核心,筑牢政治忠诚,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中践行初心和使命,用这一科学理论指明的方向道路和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谋划和推动乡村振兴工作,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把党解决“三农”问题的经验坚持好、发扬好,把党带领各族人民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经验传承好、运用好,传承发扬脱贫攻坚伟大精神,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好、落实好。坚守为民情怀,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农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让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

  这句话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19日至22日在甘肃考察时,21日上午,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村民李应川家里讲的。

  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走一路看,一排排黛瓦白墙的新房宽敞又明亮。在富民新村,村民李应川一家热情邀请习近平总书记到家里做客。习近平走进李应川家的院子,屋里屋外仔细察看,了解住房改善和改水改厕情况。习近平同李应川一家拉起家常,详细询问家庭就业、收入、看病、社保、医疗保险、孩子上学等方面还有什么难题。李应川兴奋地向总书记汇报,孙子孙女就在家门口上学,家里还向村里报名新建1座日光温室大棚和4座养殖暖棚,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习近平强调,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贫困乡亲脱贫是第一步,接下来要确保乡亲们稳定脱贫,扶贫政策和扶贫队伍要保留一段时间,从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想办法、找出路,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

  当地针对古浪南部山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际,走出了一条高深山区贫困群众易地搬迁脱贫致富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扶贫开发新路子,6万多地处山区的贫困群众搬进了新房,通过发展牛羊养殖和蔬菜种植正逐步摆脱贫困。习近平对乡亲们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十分欣慰。

  22日下午,在甘肃宁卧庄宾馆召开的甘肃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会上,总书记提起这段见闻讲到:“我昨天到黄花滩那户老乡家,家里都是精装修,电视还是弧形的,我都没有那种电视。”总书记接着说,我问老两口还有什么要求,这位乡亲掉了眼泪,“他说,哪有什么要求啊,想到想不到的都给了,千恩万谢感谢党。我们现在有民心啊,老百姓看到了我们是为他们做事。我们这个船啊,有人民的海洋牢牢托着。永远不要失去民心,永远要想着给老百姓办事。”

  就在这次甘肃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始终牢记,我们的航船行驶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上,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永远不要失去民心!要真抓实干,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等问题,关心关爱受灾群众和城乡困难群众,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

  2019年8月在甘肃考察的4天时间,习近平总书记沿河西走廊自西向东,行程1000多公里,日夜兼程,在火车上吃了5顿饭,途中还多次下车走到自发集结夹道等待的群众中亲切握手问候。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带头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为中央政治局、为全党作出了示范。多次在专列上午休、过夜,减轻地方负担,降低接待规格,亲自审定菜单,严格要求“四菜一汤”。一言一行,率先垂范,春风化雨,宵衣旰食,不辞辛劳,体现带头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的鲜明态度。点滴之间,彰显人民领袖亲近人民的深厚情怀。

  两天以后,2019年8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的文章《人民领袖爱人民》中写到,历史的瞬间,定格了一幅珍贵的历史画面:人民的领袖人民爱,人民的领袖爱人民。在建党近百年的历史时刻,人们都在追问: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以行动告诫全党: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无论走多远,中国共产党都不能忘了来时的路,中国共产党为民爱民的本色永远不能褪色。正是因为这种对人民的深厚情怀,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决心让全国贫困群众都摆脱贫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实施脱贫攻坚,书写了人类反贫史上难以置信的奇迹。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永远要想着给老百姓办事,共产党要做的就是这个事。

  2021年“七一”,李应川作为新党员代表,应邀赴北京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这份崇高的荣誉,不仅是他个人的光荣,更是甘肃省全省脱贫群众的光荣,也是甘肃人民的光荣。

  摆脱贫困,历史洪流巨响,蕴藏着百年大党的为民本色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传唱大江南北。庆祝建党百年时,习近平总书记对这句话作出新的扩展——“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国近1亿贫困人口,摘下了贫困的帽子,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摆脱贫困,历史洪流巨响,蕴藏着百年大党的为民本色。摆脱贫困,几代人接力奋斗,挥就这份纵贯千年的历史答卷。建党百年之际,恰是脱贫攻坚交卷之时。时间的巧合,蕴含着一脉相承的使命担当。 “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理想。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奋斗目标,为此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最多的是贫困地区,惦记最多的是困难群众。群众的冷暖甘苦,他始终牵挂在心。2013年2月3日,春节前夕,腊月二十三农历小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拔2400多米、人均纯收入只有1400多元的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看望困难群众,在82岁老党员马岗老人的家里,习近平总书记也没嫌干不干净就坐到炕上,和马岗拉起了家常。习近平总书记看到屋里水缸,特意舀起一瓢水,一口水下肚后紧锁眉头……第二天,总书记专程来到渭源县引洮供水工程工地考察工程建设情况,叮嘱当地和随行的有关国家部委负责同志,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习近平总书记沿着陡峭山路来到山大沟深的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看望东乡族群众,叮嘱“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为了让子孙后代铭记党恩、饮水思源,布楞沟村的群众在自家院子取水口上立起石碑,上面镌刻着“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扶贫工作非常关注,对甘肃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十分关切。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讲到“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甘肃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甘肃长期都在同贫困做斗争”、“我国区域性扶贫开发的实践就源于甘肃”。

  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的窑洞里,就开始思考中国,开启了反贫困的生动实践。在这里,他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1974年1月,习近平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那一年,他二十岁。七年农民生活,让习近平记住了人民、记住了共产党员的责任。他在窑洞的煤油灯下通读三遍《资本论》,写下18本读书笔记。他从那时起步到成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经过了39年。习近平告别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岗位后,他回北京上大学,毕业后到中央军委办公厅工作,然后赴河北省担任正定县的县委副书记、书记。他回忆这段经历时说:“1982年,我主动要求从中央机关再次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我说要像爱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习近平有着40多年的工作经历,从村到县,从市到省,他深刻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深知民间疾苦,深切了解中国老百姓的心愿期盼---他懂老百姓的心!20世纪80年代,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省宁德地区担任地委书记期间,大力探索创新扶贫开发和实践,提出“因地制宜,弱鸟先飞,精准发力,滴水穿石”,“经济大合唱”、“四下基层”等思想,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和文章,形成《摆脱贫困》一书,处处透露着习近平在实践中就如何摆脱贫困的深入思考。他当时说:“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习近平当年就怀有这样一份责任感,作为共产党人必须让整个国家脱贫。他深刻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在宁德的探索和思考,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重要起源之一。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创造的“四下基层”工作法就是坚持调查研究,走群众路线的实践创新,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至今仍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和真理的光芒。习近平后来在一篇文章里写过:“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2002年10月11日,习近平同志到浙江上任,在第二天召开的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他满怀深情地说:“我在黄土地上生根、发芽,在红土地上成长、发展,是党和人民将我培养成人,我愿意在任何地方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人民幸福,是复兴伟业最温暖的底色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考察时深情地说的“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人民幸福,是复兴伟业最温暖的底色。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英勇奋斗。“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之中蕴藏的无穷伟力,是事业发展的不竭源泉。为了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动力。在新征程上推进民族复兴事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汇聚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磅礴伟力,共襄复兴大业,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山东省东营市考察时的一番话是多么地发人深省:“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定海神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在新征程上推进民族复兴事业,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只有党中央有权威,才能把全党牢固凝聚起来,进而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在新征程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全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讲政治是具体的,要体现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上,体现在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实效上。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一个重要试金石就是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细,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把核心意识转化为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的实际行动。历史和现实无可辩驳地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重大论断,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必须把脱贫摘帽作为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切实做好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接续推进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必须对易返贫致贫人口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脱贫地区、脱贫群众虽然已经实现脱贫,但发展基础还较弱,巩固成果防止返贫任务仍然很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切实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情况新问题很多,涉及的面更广,面临的矛盾更加复杂。必须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到乡村振兴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紧紧围绕“国之大者”抓主抓重,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落细落小,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根据实际需要,将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有效做法运用到推进乡村振兴上,建立健全上下贯通、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乡镇和村,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放到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上来。

  从小事做起,从能做的事做起,把实事办在老百姓心坎上,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全国脱贫看甘肃,虽然我们脱贫了,但不等于贫困现象不会发生,乡村振兴必须群众安居乐业。甘肃省开展的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关爱服务行动和乡村振兴“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的深入开展,抓住了乡村振兴的短板弱项,切中要害,固强补弱,具体地、务实管用地解决了当前农村中存在的普遍的、共性的、往往被忽视的问题。问题导向明,服务内容准,百姓受益多。“一行动一活动”直面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的难题,对农村老幼妇女的具体关爱工作展现人性光辉,体现人民群众面对困难友爱互助的良好风尚,真情关爱身边群众,急群众之所急,一点一滴汇聚大爱无疆,从小事做起,从能做的事做起,把实事办在老百姓心坎上,一件件暖心举措,很好地践行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党的温暖惠万家”的为民情怀,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干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能力水平,提升拓展了为民服务的质量和内容,增强了困难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这是把党史学习教育同推动实际工作、“我为群众办实事”结合起来的有效实践载体,是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深入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务实举措,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有效切口,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纽带,是一项见人见事、见思想、见精神、见行动的小切口、大民生的创新实践,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激发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展现共产党好,新时代好,展现新时代新气象新风貌新作为的生动实践,是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力见证。通过政策实际落实,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帮人民之所需,扎扎实实为人民做好事,既提高了政策水平,又密切了党群关系。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关键所在,真正意义上体现出了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深入践行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升华,充满了广大干部对陇原乡村振兴的担当和情怀,充分体现出党和政府在用切实的行动帮群众办实事。通过干部带头,不断寻找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不断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和治理能力,更好地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不仅提升了基层干部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更重要的是向人民群众宣传了党的政策;不仅增强了村党组织政治力、执行力、组织力、战斗力、凝聚力,更重要的激发了基层干部团结奋进、服务群众的热情,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强的基层基础保证,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振兴乡村、富民兴陇的美好前景。

  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推动乡村振兴、扎实促进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民初心,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汇聚起奔涌向前的磅礴伟力。作为一名省乡村振兴局牵头抓总部门的干部,乡村振兴使命光荣,任务艰巨。但我们的能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理论学习,掌握政策的主动性、针对性、自觉性还不够;对照人民群众新期待,在群众立场、群众观点、群众感情、服务群众方面还有不足;对照党章党规,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等方面还有差距;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度调研方面还有差距。共产党人的一生,就是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工作岗位可以退休,共产党员永不退休。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我们必须把对党忠诚体现在知行合一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讲政治贯彻落实在工作全过程,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讲政治,抓落实,重实干。始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的胸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担当,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操守,始终坚持在思考、在研究状态下开展工作,学会换位思考,多从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依靠扎实的调查研究,摸准摸透“实事”,下足“求是”功夫,把实事求是调查研究作为一种品质去追求,作为一种境界去修炼,作为一种责任去承担,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只唯真,不断增强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实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使调研成果形成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方案举措。把人民情怀始终渗透在乡村振兴的奋斗实践中,不仅要成为有能力的干部,也要成为有温度的干部,经常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需求,关注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与其等群众找上门,不如找上群众门,一切问题迎刃而解。要把人民至上渗透其中,持续推进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关爱服务行动和乡村振兴“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往深里走往实里做,建立健全关爱服务行动的常态化机制,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要多到群众最需要、返贫有风险的地方去调查研究,着眼大局开展理论性调研,着眼重大问题开展决策性调研,着眼热点难点开展对策性调研,着眼典型开展经验性调研,着眼成果转化开展针对性调研,着眼讲好甘肃乡村振兴故事开展总结性调研,深入挖掘、认真总结、广泛宣传监测帮扶、东西协作、定点帮扶、驻村帮扶、资金资产监管、考核评估、乡村建设、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关爱服务行动和乡村振兴“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坚持正面宣传引导,发挥各种媒体平台作用,组织开展深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宣传活动,营造接续奋斗、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用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人民的赤诚热爱呈现积极向上、不负人民的昂扬姿态,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扎实成效践行初心使命、体现忠诚担当、做到“两个维护”。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