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不辱使命 乡村振兴作为担当 --河北曲阳县李家庄驻村工作队先进事迹纪实
时间:2025-02-24 15:09:04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杜红娟 字号:【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李家庄村工作队自2018年驻村开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决策部署,坚持奋战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第一线。六年来,在驻村工作队队长、村支部第一书记许顺好的带领下,工作队全体成员始终牢记组织重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聚焦破解乡村群众增收难的问题,立足当地实际,探索出了“党建引领+产业帮扶+就业车间”增收路径,用扎扎实实的驻村帮扶,托起老百姓的致富梦,为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治理体系健全完善作出突出贡献。

  一是倾心为民服务,用“队员的真感情”换来“群众的好口碑”。工作队始终相信,只有真心实意地对待群众,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驻村工作后,工作队以村为家、与民为友,始终把群众意愿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难题作为“第一抓手”,自觉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始终以解决村民的急难愁盼为出发点,把村民的“身边小事”当作工作队的“案头大事”,扎扎实实解难题、送温暖,以对群众的“真感情”换来群众的“好口碑”。工作队对全村776户家庭逐一进行走访,以“拉家常”的方式倾听民声民意,对群众的诉求建立台账,特别是与169户脱贫户、15户监测户,给予重点关注,定期走访慰问,及时把握群众需求和期盼。对该村的脱贫户、监测户、残疾家庭、低保户、特困户等特殊群体,工作队先后筹资6万元,为无劳力特殊群体发放米面油等生活物资。协调乡镇卫生院到村内义诊200人次,帮助群众落实燃气补贴9.45万元。为加快村内公益性项目建设,工作队统筹自身工作经费,建设文化广场1个,维护维修路灯20余盏,极大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2024年推进落实脱贫户产业奖补3.12万元,就业奖补2.03万元,一次性交通补助1.92万元,小额贷款6户22.5万元。这些资金的发放,极大鼓励了村民的创业就业热情。

  二是聚焦产业发力,用“流淌的汗珠子”装点“百姓的钱袋子”。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李家庄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也是产业“空心”村,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农闲时,村内劳动力多数外出务工谋生,大量妇女儿童留守。为打破这一局面,工作队认真研究产业规划,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根据村内留守妇女较多现状,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商议,决定建设服装加工厂,作为“一村一品”龙头产业。方向确定后,工作队先后4次到定兴、高阳考察学习经营模式,对接上游行业龙头,协调建立3座服装加工厂,通过实施“长期工+日零工”用工模式,不仅帮助该村1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而且使村集体经济年增收6万余元。加工厂建成后,工作队一致认为,服装加工只能“养家糊口”,不能“发家致富”,距离我们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还有差距。于是,工作队和村两委把目光聚焦在当地主导产业——“逮鸡”(肉鸡出栏),全力以赴做强“逮鸡”产业。在深入分析当地“逮鸡”产业现状的基础上,选定6家养殖大户重点扶持,定期召开“带头人”联席会议、开展养殖技能培训、宣讲安全作业政策,并搭建了行业信息平台,探索形成了集接单、议价、出工于一体的闭环运营模式。目前该村“逮鸡”工作范围辐射石家庄新乐、衡水、沧州、山西阳泉等地,从事该行业人数达400余人,日均工资300元,年创收超2400万元,成为李家庄村的闪亮产业名片。

  三是坚持党建引领,用“鲜红的党旗”凝聚“火热的民心”。驻村期间,工作队坚持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驻村帮扶工作的重要任务,邀请县委组织部业务骨干到村担任“党建指导员”,通过严格“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党员活动日、储备后备干部、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优秀人才入党和吸引成功人士回村任职等方式,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讲党性、守纪律,讲奉献、比付出,夯实党务工作,筑牢战斗堡垒,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积极践行“党群同心”服务理念,深入实施“有事找支部”工作办法,组织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参与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完善接诉、交办、解决、反馈为民服务机制,在驻村工作队的组织下,支部书记带头,“两委”干部跟进,全体党员响应,网格队伍跑腿,推动民情有人问、民事有人办、民困有人解、民难有人帮,形成群众有事主动找党支部、党支部主动为群众服好务的良性互动局面。为提升群众法治观念,推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工作队联系法律顾问每年到村开展法律讲座不少于5次,先后开展国家安全、网络文明、网络安全宣讲活动15次,有效提升了村民安全意识。聚焦建设“村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和美乡村,工作队以创建“和谐李家庄”为目标,在该村组建了“群众调解团、网格巡逻团、法律服务团、长辈说理团、道德评判团、志愿服务团”六支队伍,及时发现问题、化解矛盾,对涌现的“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等进行宣传表彰,引导和规范村民破除陈规陋习,收到了“有事不出网格、美德传遍村庄”的良好成效。

责任编辑:段伊鸣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