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红火”元古堆乡村振兴实践探索
时间:2025-07-30 16:30:00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中共甘肃省渭源县县委书记 雷立新 字号:【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深入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深情嘱托“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这一殷切期望,成为全县上下和元古堆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十二年来,元古堆村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感恩奋进、攻坚克难,于2018年率先实现脱贫目标,2023年成功创建为首批省级“和美乡村”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4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860元,较2012年的1465.8元增长11.9倍,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8512元,较2012年的920元增长19.1倍,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20万元。先后获得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今年5月份成功创建为第七届全国文明村,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夯基、文化铸魂、生态塑形、治理固本”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锚定方向:以科学规划引领乡村振兴实践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在“千万工程”经验的启示下,指导元古堆村立足资源禀赋优势,着力构建“三个体系”,擘画发展蓝图。一是坚持高标定位,构建全域规划体系。聘请北京农道等专业团队,编制《元古堆村乡村振兴总体规划》,确立“一核两轴四区”空间布局。一核”铸魂即以领袖走访路线为核心,建设扶贫展览馆、红色记忆馆等教育场所,打造党性教育基地,让红色基因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两轴”联动即生活文化轴和生态轴,生活文化轴串联村史馆、文化广场等节点,生态轴依托自然水系打造绿色廊道,既保留了乡村肌理,又提升了功能品质。四区”协同即入口集散区突出服务功能,乡村综合生活区改善人居环境,综合体验区发展特色产业,生态运动区保护绿水青山,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统一。是坚持多规合一,完善配套支撑体系同步制定产业、生态、文化专项规划,实施基础设施大提升工程,新建改建道路37.4公里,实现自然村硬化路全覆盖,建成5G基站4座、电力爱心超市1处,数字化覆盖率达100%;改造卫生室、小学、养老服务中心,公共服务水平跃居全县前列。三是坚持动态优化,健全规划实施体系先后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乡贤座谈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让群众真正成为建设家园的主人。建立“村民议事会+专家顾问团+第三方评估”机制,定期召开规划实施评估会,确保规划落实合规合法、高质高效,既接天线又接地气。例如,根据群众建议,每年对百合种植农户进行奖补,对百合厂进行全面改造提升,使产业链条延伸效益提升30%。

五维发力:以系统思维推动全面振兴

  我们始终坚持“五个振兴”同步推进,形成了“党建红”引领“生态绿”赋能“产业金”的生动局面。一是党建领航,锻造坚强战斗堡垒。创新推出“观看一部专题片、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升一次国旗、观一次扶贫展览馆、游一次红色小院”“五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党性体验活动,每年接纳党性体验2.4万多人次。实施“头雁培育”计划,选拔退役军人、产业能人进入村班子,组织赴湖北、河南、福建、陕西等地考察学习,村干部大专以上学历占比从20%提升至80%。聚焦服务质效提升,建立“1+1+N+N”包联机制,由1名村“两委”干部、1名驻村帮扶工作队成员和N个党员志愿者、公益性岗位人员共同负责某一领域或某一区域工作,以“小管护”保障基层群众关切“大民生”。产业基,激活发展内生动力明确了以乡村旅游为核心,辐射带动中药材、百合、养殖业、食用菌、劳务等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思路,建成中药材GMP生产线,带动种植面积突破2000亩,亩均增收1.2万元;实施百合产业“三改”工程(改品种、改技术、改设施),商品化率从40%提升至85%。累计培育适度规模养殖户36户,人均从种养产业中年增收1万元以上。欢乐谷游乐场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增收20万元以上。精酿啤酒厂开发“红火”“感恩”系列产品,年产值突破18万元。打造“元古堆”区域公共品牌,推出“红色文创+农特产品”礼盒,线上销售额年均增长41.8%。三是文化铸魂,培育文明乡风民风持续放大甘肃省“艺术创作与研究基地”示范效应,积极创作文艺精品,全力打造全省、全市红色文创研学高地,每年在景区推出“永远跟党走·元古堆乡村旅游文化节”“松林听涛”“花儿会”“社火”“戏曲”等乡风民俗文化活动,吸引知名作家采风,创作了《高高的元古堆》《情系元古堆》等文学文艺作品。突出文化惠民,农家书屋嵌入民宿获评创新案例。建成全省首个村级“扶贫记忆馆”,获评“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进移风易俗,修订村规民约10条,红白事支出下降70%,涌现“好媳妇”“文明家庭”等典型120人。四是生态塑形,绘就美丽乡村画卷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完成生态造林7000亩,营造乔木林750亩,退耕还林1200亩,建设封禁围栏10公里。抢抓省级“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机遇,纵深推进“垃圾革命”整村行动,实施智能生态环卫一体化项目,智能设施配备率、垃圾收集转运率和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机械化作业率、资源化利用率提升到80%以上,人居环境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实现了长效化治理。完成庭院整治168户,建设微花园、果园、菜园350个;四旁植树1万余株,绿化美化庭院280户,改造提升乡村景观39处,擦亮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底色。治理固本,构建共建共享格局政治引领方面,开好“三会一课”,做实“双述双评”等工作,强化学习充电、跟班提能、考察开眼,全面提升“带头人”队伍素质;法治保障方面,扎实开展“法律进村组”活动,拓展和畅通“线上线下相结合”普法宣传渠道,不断深化普法宣传教育;德治教化方面,开设“道德银行”,积分兑换惠及400余户,促进形成崇德向善、俭朴节约、勤劳致富的善治之风;自治强基方面,组建乡贤理事会,决议事项落实率100%;智治支撑方面,整合各方面信息数据资源,加快信息技术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实现“小事指尖办、大事不出村”。

凝心聚力:以“元古堆经验”书写答卷

  元古堆村的成功实践探索,为我们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一是党建引领是核心。必须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建强支部堡垒、发挥党员先锋作用,才能凝聚“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上”的磅礴力量,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二是系统谋划是基础乡村振兴是系统工程,必须统筹推进“五个振兴”。我们注重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协同发展、一体推进,避免“单打独斗”,形成了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实现乡村振兴的乘数效应。三是群众主体是根本始终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通过“四议两公开”“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等机制调动参与热情、激发内生动力,让农民从“旁观者”变为“行动派”,变“要我振兴”为“我要振兴”。四是改革创新是动力面对发展中的难题,我们要勇于突破“就农言农”传统思维,学习新理念、引进新技术,推动“农文旅+数智化”融合创新,破解产业转型、环境整治、乡风培育等难题,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五是久久为功是保障。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续发力。必须弘扬实干作风,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方能积小胜为大胜。

  这些从实践中淬炼出的经验智慧,如今已转化为全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全县上下将牢记殷切嘱托,深化拓展“元古堆经验”,全力以赴巩固脱贫成果、壮大特色产业、建设宜居家园、培育文明乡风、夯实治理根基,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征程中,奋力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篇章,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责任编辑:段伊鸣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