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的金辉漫过崆峒山的峰峦,轻轻洒在文冠书苑的青瓦上。暮色中,这座静卧山脚下的院落灯火渐亮,展厅里的泥塑憨态可掬,剪纸纹样在灯光下流转着吉祥寓意,木雕的纹路里藏着岁月的温度——这些静静陈列的非遗作品,正悄悄讲述着平凉市崆峒区崆峒镇推动非遗文化与文旅康养产业融合的生动故事。
崆峒镇的日子,总与崆峒山的晨钟暮鼓相连。这片守着5A级景区的土地,藏着不少“压箱底”的绝活:刘泉捏的泥塑,巴掌大的小人儿眼神里全是戏;赵娟的剪刀在红纸上游走,花鸟鱼虫转眼就有了灵气;甫友的刻刀能让木头“说话”,桌椅上的纹样都带着古意;何文华的艺瓷盆景更妙,陶瓷的雅致与草木的生机缠缠绕绕,成了案头的小天地……
“这些可不只是放着看的,更是能把游客留住的好东西”,崆峒镇西沟村村民翟福指着展架说道。过去,这些手艺要么藏在匠人家里,要么陈列在古镇的展馆里。如今崆峒镇把它们一个个“请”出来,才有了文冠书苑里这满室的精彩。
“捏泥塑得先练三年和泥,手上没劲儿可不成”,刘泉正手把手教年轻人揉泥。手艺没人传,再好也是昙花一现。这几年,在崆峒镇政府的鼓励下,老艺人们带徒成了常态,年轻人捧着拜师帖来学手艺的场景,在村里越来越常见。光有人学还不够,得让更多人看见,崆峒镇为非遗量身打造宣传片,在视频号、抖音等平台广泛传播。
正在建设的崆峒山居露天文化演绎中心更让人期待,“配建的174平方米文创长廊里,游客能亲手体验剪纸,也能把刻着崆峒山纹样的文创品带回家。”项目工地上,崆峒镇副镇长杨强指着图纸比划,眼里满是憧憬。
“游客来这儿,不光是看山看水,更是来找文化的根”,崆峒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陶彦沛充满信心地说,“我们相信,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能让乡村更有魅力,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动力。”
暮色渐浓,文冠书苑的灯光愈发温暖。展台上,一件件精美的非遗作品静静诉说着崆峒故事;展厅外,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从技艺传承到产业发展,从文化保护到文旅融合,崆峒镇正以非遗之笔,勾勒一幅兼具文化厚度与发展热度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