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繁荣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尤溪县“引育留”打造人才赋能乡村振兴“半山样本”
时间:2025-09-09 11:09:38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梅仙镇半山村位于尤溪县城北部,距县城10公里,土地总面积4216亩,耕地面积660亩,森林面积1965亩,该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254户1106人。

  三年前,半山村经济发展迟滞、人才匮乏,村中富有活力的中老年村民与年轻群体大量外流,艺术人才更是难以引入,文化事业一片萧索,陷入发展的低谷期。

  近年来,半山村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实施“人才回引”工程,吸引一批“新知青”来到乡村,走出一条艺术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如今的半山村,已实现华丽转身,不仅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的示范样本,还荣获省级文明村、省级金牌旅游村、省级诚信教育基地等诸多殊荣,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无限魅力。

  下好“引”字“先手棋”

  紧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半山村以“海纳百川”之姿广招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在军休干部林上斗书记的招引下,国家二胡演奏家洪纬和国家青年舞蹈家周青在半山村扎根。周青和洪纬通过活化利用古民居,打造新知青艺社,先后设立乡村振兴青年实践基地、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美育教育实践基地、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等,感召了全国各地2000余名高校大学生、青年艺术家来到乡村,开展艺术文明振兴乡村志愿服务活动。

  成立艺术联盟,打造双赢模式。新知青艺术社成立高校联盟,通过艺术院校师生的“三下乡”社会艺术实践,包括承办高校的比赛项目,把半山发展需求与高校教学安排融合起来,既推动半山文化发展,又帮助学生脚踏实地接受艺术培养。

  注入“新鲜血液”,激发返乡热情。半山村热络的文化氛围感召了天南地北的有志之士,大学生、青年创业者来到半山村,从志愿者转变为“创业者”。

  广开交流活动,繁荣半山文化。依托新知青艺社发起交流活动,邀请优秀专家、行业代表、海归学子等到村参观,讨论乡村发展新路径。艺社还承担对外接待工作和调研座谈工作,助推半山文化走出去。

  下好“育”字“关键棋”

  锚定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半山村把人才培育当作关键基石工程来推进,以“精耕细作”之态增强本土人才造血功能。

  培训到家门,增收添技能。通过开设村民互联网视频拍摄制作培训班,搭建助农电商直播基地,培养乡村直播带货红人、电商销售达人,让村民通过互联网讲好家乡故事,激发当地人才存量和增量的潜能,增添人才振兴新活力。

  文化润乡土,提振精气神。村内成立农民兄弟乐队,组建村民舞蹈队,带领村内男女老少参与文化活动,举行文艺汇演、半山“村晚”等10余场文艺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与和谐氛围。

  德化聚人心,文明铸新貌。半山村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领导小组,整合文化礼堂、“三诚”文化广场、政治生活馆等资源,组建由党员、巾帼、网格员、新村民等组成的“4+N”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在重要的时间节点,通过“旅长村支书”带头讲、“新时代文明实践号”流动播、微信公众号和抖音账号线上传等方式,结合“春节三天乐”、重阳敬老宴等“文化赶圩”活动,使党的理论政策入脑入心。

  下好“留”字“制胜棋”

  聚焦乡村人才的多元发展需要,半山村将服务保障作为重要支撑举措来落实,以“真金白银”之策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澎湃活力。

  提升硬件设施,党支部投资修缮古民居,将其打造成集演出、展览、创作于一体的现代化艺术馆,为艺术家提供展示作品、交流思想的活动场地。

  强化支持保障,免除艺社的水电费,减轻运营负担;给予艺社政府资金扶持、人才保障政策支持和专业对口的项目扶持,创造工作条件,提供良好保障。

  营造暖心环境,积极搭建艺术家与村民之间沟通的桥梁,协助艺术家融入驻村生活,让艺术家找到归属感,与乡村发展相辅相成。

  打造文化阵地,运营视频号、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拍摄制作高质量短视频1000余条,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可视化作品,积极宣传推介半山村的振兴成果。同时,创建新知青艺社文创茶饮“麦兜的奶茶店”,打造网红打卡地,成为周边城市年轻人、亲子活动的文化艺术空间。带领乡村孩子们走进自然,开展公益美育教育课程,在孩子们心中种下艺术的种子,为乡村的未来培育希望。

责任编辑:段伊鸣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