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共”促“三变” ——华安县官畲村“村企联姻”模式
时间:2025-09-29 10:27:26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官畲村位于漳州市华安县新圩镇,是闽南地区为数不多的仍保留自己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村,迄今已有350多年历史。以前,官畲村是闽南典型的畲族穷村,交通闭塞、资源匮乏,村民靠借赊度日,“赊村”山寨穷得出名,更是人畜混居的“脏、乱、差”之村。

  官畲村党支部在福建省率先探索“三联创”党建工作模式,通过党支部联系党员创优、党员联合村民创业、党群联动文化创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引领村民一个不落奔小康。官畲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位居全县前列,达到2.9万元。

  近年来,官畲村与漳州旅投集团(现漳州文旅康养集团)村企联姻,以“三共”促“三变”,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文化,将贫困的民族村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醉美村寨景区,先后荣获福建省二十佳旅游特色村、四星级乡村旅游村、福建省乡村振兴试点村、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等荣誉称号。

  村企共建

  村庄变景区

  官畲村与漳州文旅康养集团签订官畬旅游项目合作协议书,锚定打造集“乡村旅游、亲子度假、民俗体验、特色民宿”为一体的乡村度假旅游目的地,围绕提能、赋能、增能目标,探索乡村治理新机制,激活多元参与“源动力”,推动村庄变景区。

  首先,新圩镇人民政府、官畲村委会及官畲投资公司签订三方协议书,联合成立三方景区管理协调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建立“三方”共治机制,推进景区共同管理。其次,建立交叉任职制度,村企互派人员交叉任职,官畲村第一书记同时担任官畲投资公司副总经理,官畲投资公司副总经理同时担任官畲村副书记,试点共建共享共治,走出“官畲经验”特色发展之路。同时,建立景区管理公约。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景区管理公约,通过制度规范约束群众生产、经营活动,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村企合作以来,漳州旅投集团已先后投入6000万元以上资金全力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现已发展成集“探畲山、赏畲景、住畲家、尝畲菜、学畲语、听畲歌、跳畲舞、品畲茶”为一体的“网红”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景区,荣获了福建省首批金牌旅游村,并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评定。年景区接待游客8.2万人次,经营收入达680万元。同时,官畲景区每年将门票收入的10%作为给村民的旅游分红,村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旅游发展福利”。

  文化共传

  民居变民宿

  官畲村结合旅游开发,秉承对畲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原则,发挥国企资源、资金、管理优势,充分挖掘畲族的风俗、民风、服饰、文化内涵,解锁文旅融合新章。

  依托独特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致,一方面,建立畲族文化研究基地,挖掘畲族文化符号内涵,组织村民传唱畲歌,畲家民歌于2009年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立了闽南畲族文化研究基地。另一方面,挖掘畲族特色民俗活动,通过举办“请火节”、畲族三月三等极具畲族特色的民俗活动,将原先动作简单地展现生产、生活过程的畲舞进一步编排为七彩凤舞,展示畲族特色风情。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美丽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村企合作以来,旅游产业已逐步成为村集体和畲民收入的另一重要来源,村集体每年可受益几十万元,畲民回村创业,每年不仅可享受景区分红,还办起了民宿、农家乐,家家户户吃上了“旅游饭”。目前,官畲村畲民经营的特色小吃、特色商品店30多家,农家乐及民宿32家,仅在旅投公司就业的就有70多人,官畲群众幸福感逐步攀升。

  生态共享

  村民变创客

  环境美,百业兴。官畲村“村企合作”率先建立“两个统一”机制,进一步激发村民主动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打造宜居宜业村庄。

  “统一建设”,擘画“同心圆”。建立村企联动机制,村企合作统一进行房屋七彩立面改造,扮靓七彩畲族房屋;合作探索“茶园+文化旅游”发展新路子,通过实施“兴茶富农”“旅游兴寨”,进一步提升官畲村知名度、美誉度,让昔日的“丑小鸭”一步一步蜕变成“白天鹅”。

  “统一行动”,争当“主人翁”。建立全民参与机制,共建畲寨,畲民无偿让出原来的旧猪圈、破房子、菜地等200多亩用于发展村级公益事业和旅游项目开发。通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畲民变股东,村民对官畲景区的发展从原来的“局外人”,变成了集体资产有我一份、利益关系紧密联结的“合伙人”,充分展现“主人翁”意识,家家户户参与管理,畲民积极开展交通劝导,房前屋后卫生保洁,穿上畲族服饰,热情接待游客。

  昔日“穷山村”今日“明星村”。借力少数民族文化以及传统民俗文化,通过村企联姻,官畲村加强文旅融合,从远在深山无人知到如今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将乡村振兴之路走得更宽、更实、更稳。

责任编辑:段伊鸣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