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青住村 暖心绘就和美乡村 ——海沧区“陪伴式”服务社区营造模式
时间:2025-09-29 10:28:20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海峡基金会”)于2019年6月在厦门市海沧区正式登记成立,是大陆第一家由台湾青年组成的非公募慈善机构。近年来,海峡基金会与海沧区民政局、海沧区农业农村局进行跨部门合作,以台湾行之有年的“社区总体营造”培力赋能经验为依托,因地制宜,通过乡村振兴、造人造物的村居培根、培力计划,打造示范样板村庄。

  赤土社紧邻厦门天竺山森林公园,是东孚街道洪塘村七个自然社之一,总人口约820人,村庄面积0.55平方公里。村中以第一级产业为主,除了蔬菜稻米种植之外,养殖渔业也相当兴盛。海峡基金会进驻赤土社,持续开展“陪伴式”乡村振兴服务,推动其向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村蝶变。

  倾听需求

  扮靓新家园

  海峡基金会的台湾青年团队入驻赤土,吃住在村里,坚持以需求问题为导向,借鉴台湾“社区营造”培力赋能经验,通过陪伴的服务方式,培养村民自主意识,引导村民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当主角”,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激发乡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驻村服务中,海峡基金会深入村居调研,深刻地意识到文化历史对地方及村民的重要性,唯有对脚下这一片土地产生情感,才能构建村民的文化认同及文化自信。海峡基金会坚信在硬件空间环境改造的同时,提升软性的精神文明,便能实现造人、造物,以及软硬兼施、内外兼修的乡村发展新目标。

  因此,海峡基金会在赤土社通过大力推进实施“培根计划”(承继“耕读文化”理念,指培育文化的根、地方文史的根以及风土民情的根),达到双向扎根的目的——在台湾青年心中扎下大陆人文情怀的根,在孩童村民心中扎下爱乡、爱社会、爱家国的根。

  在海峡基金会社区营造的人文关怀理念下,村民纷纷从“台下”站到“台中”,积极参与到村级公共事务当中,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良好氛围,并主动参与出资投入庭院改造,共绘美丽乡村新画卷。在打造宜居环境美丽庭院基础上,海峡基金会携手赤土社村民采取自愿投入、共创共治的模式,由村民自己筹措资金,投工投劳,谱写乡村振兴中村民参与治理与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两岸携手

  共逐致富路

  依托海沧区民政局与农业农村局横向协作的创新政策,台湾青年与村民联手,从文化与组织创建着手,聚焦实施“飞鸟爸妈”计划、“乡村代言人培育”等项目,推动乡村产业兴旺,擘画强村富民新图景。

  基于让阅读启迪智慧,照亮未来的美好期盼,海峡基金会以赤土书院为载体,推出一系列儿童培根活动,因地制宜延伸出“飞鸟爸妈”,带动村民加入共读学堂,助力公益活动,参与村中公共事务,打造出村庄最有爱的一支“新农人”队伍。

  同时,创新打造“赤土耕读”团队,以村庄现有特色资源,策划研学内容,让在地人做在地的事,带动村民参与研学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开展“飞鸟爸妈”课堂近40场,累计参与人数近3000人次,培育7位“飞鸟爸妈”讲师,形成4份可操作方案,以及1份“飞鸟爸妈”新启航操作机制,持续激活村庄内生动力。

  通过海峡基金会“培根培力”,近年来,洪塘村赤土产业增收超500万元,其中研学产业带动产值约100万元。接待团数超400团,接待总人数超12000人。

  示范引领

  打造两岸融合创新品牌

  海峡基金会积极带领社区营造员进行创意思维、创意行动的社会实践服务,通过文旅文创融合,为乡村振兴提质增彩。

  依据赤土风景特色,海峡基金会设计了三款特色伴手礼包装,不仅提升了赤土社现有伴手礼的包装特色,使其更加具有赤土特色与赤土元素,也更具便利性与安全性。同时,优选当地产的大米、肉松、蜂蜜作为伴手礼产品,实现土特产从“田间”到“礼盒”的转变。

  此外,海峡基金会精心策划推出赤土刊物,采访“飞鸟爸妈”“乡村代言人”、赤土开心姐妹、返乡青年、基金会社造员、赤土新村民等,捕捉当地的变化、居民的笑脸、老街的变迁、文化的传承,传承历史记忆,凝聚乡土情怀。

  “培根计划”“培力赋能”,和美乡村春意浓。洪塘村先后获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福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海峡基金会荣获第十九届福建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奖章,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支持单位等荣誉。

责任编辑:段伊鸣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