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独家评论④】弥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足
时间: 来源: 作者: 字号:【

  ~支持现代农业设施、饮水安全工程和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应大力提升农村数字化生产力,加快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让广大农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

  全国政协委员、新疆农业大学校长蒋平安:要推进农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促进农业节本增效;以农村“五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逐步推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城乡均等化。

  弥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足

  中国农村杂志社评论员

  近年来,我国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都实现了历史性变化,在一些贫困地区,修通了致富路,架起了“连心桥”,山货成了抢手货,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与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足仍然是基层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逐步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

  完备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关系到亿万农民生产生活的幸福感,关系到小康社会的成色。农民利益无小事,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切实把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让农民生活更有奔头,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村村通,户户通,公路通到农民群众心窝里

  “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爱农民群众的殷殷之情跃然纸上。农村没有路,致富有难度。在一些山区,还只能通过溜索、藤梯这些“远古”交通方式与外界联系,山里的农产品卖出不去,外面的物资进不来,严重影响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想富先修路,没有过时。贫困地区有了路,电线杆、光缆线等大型物资才能进村,才能夯实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近日,记者在河南鹤壁农村采访,山区的道路建设十分完善,老百姓搞起了民宿,周末自驾前来采摘和住宿的人络绎不绝。但还应看到,在一些农村地区,村组道路建设滞后,“晴天灰尘满天飞,雨天一身泥一身水”现象仍然较为突出。建设交通强国,必须加快补齐农村交通运输这个短板。推动“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提质扩面,有序推进规模自然村(组)等通硬化路建设,建设和改造村内道路,小康路上绝不让任何一个地方因交通而掉队。

  触了网,卖了货,农村城市实现“同网同速”

  截至今年3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5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2%,比城镇低30%以上,广大农村地区还有近3亿人没有“触网”。当城市已迈入“物物相连”时代,一些偏远地区网络信号还没实现完全覆盖,更谈不上优质农产品上网销售。当前,农民群众的网络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通过手机开展农业生产和网络直播卖货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互联网的接入,缩短了贫困地区与外界的空间距离,农民在快手、抖音等直播平台上当起了主播,一边卖优质农产品,一边卖风景,真正让大家“富了口袋,又活了脑袋”。要实现农民加速“触网”,首先要持续提高农民的信息化素养,加强手机应用技能培训,还要不断完善乡村网络设施,提升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为农村创新创业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提供广阔空间。要持续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补偿试点工作,让大家用得起、用得好网,不断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用上电,用好电,农电升级改造“电亮”美丽乡村

  农村电网是拉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乡村振兴,电力先行。过去的一年,农网改造升级中央预算内投资全部安排在贫困地区,能源扶贫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正在被逐步攻克。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实施以来,完成了农村机井通电、贫困村通动力电等任务,农村家庭拥有空调、电热水器、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的数量大幅增长,农村生产生活用电条件明显改善。按照计划,预计今年上半年,“三区三州”和抵边村寨电网升级改造任务将全面完成,农民将从“用上电”向“用好电”转变。下一步,要打通贫困地区供电“最后一公里”,降低农村用电成本,将电力和希望送到每一户人家,为贫困地区顺利脱贫提供坚强的电力保障。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个长久工程,要强化规划引领、投入保障和需求导向。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做好村庄规划,统筹道路、电力、网络、供水、人居环境整治等各项建设。建成后还要明确管护标准、监管办法,破解无人管、无钱管等突出问题。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入,让亿万农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