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助力宜居宜业
时间:2021-12-23 16:09:03 来源: 作者: 字号:【

  12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向社会公布。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部署。

  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全面推开,使得农村脏乱差的环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重大部署,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对乡村建设行动作出全面部署,指出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和乡村建设。

  乡村建设这件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2021年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时,深入村民家中,与老乡亲切拉家常,并提出,我们要通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宜居。

  为扎实推进好乡村建设行动,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强调,乡村建设行动要切实落实到具体工程项目上、体现到真金白银支持上,积极稳妥推进,力争“十四五”时期见到明显成效,逐步使农村具备基本现代生活条件。

  在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的指导与各地农业农村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乡村建设行动启动以来,城乡统筹进一步深化,水电路气房讯等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乡村的面貌正在发生显著变化……

  破难点,绘蓝图,规划编制统领乡建之路

  要发展,先规划。

  村庄规划是乡村建设要遵循的一条重要依据,过去由于缺少村庄规划的指引,不少地方村庄无序建设,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甚至一些地方还出现盲目赶农民“上楼”的现象。乡村建设要先规划后建设,要注重保留乡土味道,为了农民而规划,为了农民而建设,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在湖南省常德市柳叶湖旅游度假区白鹤镇郑家河社区,蜿蜒整洁的沥青路、多姿多彩的手绘墙、规划齐整的小菜园组成了一曲乡间和谐的乐章。据郑家河社区党总支书记郑平介绍,“如今社区的新样貌得益于村庄规划的引领,产业发展、房屋建造、休闲广场设计等都按照规划走,有条不紊。”据悉,为推进乡村振兴,常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柳叶湖分局从2019年开始启动村庄规划,去年,常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启动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柳叶湖旅游度假区16个村(居)列为村庄规划对象。

  对农民而言,规划有没有用很重要,能够指导乡村经济的发展,能够在空间落地,能够指导具体建设,符合农民的切身利益,就是有用的规划。“十四五”时期,要继续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坚持规划为民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保持历史耐心,把村庄规划好、建设好。

  补短板,强弱项,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乡村之基

  “山中一口锅,四面要爬坡”,这是曾经流传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吴地村的一句俗语。而现在,吴地村已完成村内主干道、农户宅前道路硬化,建成了完备的交通路网,并雇请2名专职环卫工人清理环村道路。村路平坦整洁、四通八达,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题。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薄弱的基础设施一直制约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城乡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要在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

  要想富,先修路。眼下,在湖北省十堰市房县九道乡,这个“路”不仅仅是指乡村道路,还包含有“信息通道”之意,广播电视宽带正改变着村民们的生产生活。走进响应沟村村民陈高均的家,他正悠闲的和家人看着电视,提起如今的生活,他显得比较满意。“现在各方面生活条件比原来都方便多了,交通比以前好了,买药买东西更方便了,上网看电视也都很方便。”陈高均说。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基础设施不仅要建好,更要在建成后管好用好。“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通过规划引领,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保障,从村庄的需求与农民的需求出发,把设施建在“刀刃”上,推动5G、物联网等新基建不断向农村覆盖延伸,同时,要进一步明确管护标准、监管办法,避免建成后无人管、无钱管等突出问题。基础设施建得好,才能让亿万农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面子“靓”,里子“实”,环境整治擦亮乡村之美

  与以往农民对居住环境的抱怨相比,如今听到更多的是“以前村里垃圾遍地,无人清扫,到了夏天臭气熏天。现在有了专门的保洁员,大家也都自觉清扫垃圾,现在路上看不到一处乱扔的垃圾,整个村子都干净了不少。”“村里环境越来越好了,上厕所更方便了,臭水沟也变清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比城里人还要好呢!”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搞,标准可以有高有低,但起码要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功夫不负有心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开展以来,广大农村地区面貌焕然一新,预计2021年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截至2020年底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转置体系覆盖90%以上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过25.5%,95%以上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一大批村庄有了颜值,气质,找回了面子,做实了里子,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小厕所,大民生。”厕所,关乎农民生活方式、卫生健康、生活品质和农村人居环境。“村里好多在外读书的大学生和年轻人,毕业后不愿意回老家居住,现如今,户户用上了无害化厕所,干净多了,孩子也都愿意来家住了,年轻人也更愿意回乡打拼了……”说起农村改厕,河南省孟州市西虢镇湾村村民王芝慧感慨地说。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发出像王芝慧这样的感慨,在广袤的乡村大地,厕所已经不再是避而不谈的话题,农民如厕更体面、更方便。

  为切实提高农村改厕质量和实效,2021年4月,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召开全国农村改厕问题整改推进视频会,把问题摸排整改、完善政策制度作为今年厕所革命的主要任务。7月,召开全国农村厕所革命现场会,坚持求好不求快、扎实稳步推进,坚持质量第一、确保改一个成一个。“十四五”时期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没有提出全国性的总体定量指标,而是由各地根据实际分类确定具体目标,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农业农村部将继续围绕切实提高改厕质量,指导各地合理确定目标任务、选择适宜技术模式、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全程质量管控、抓好厕所粪污治理、完善建设管护机制等,确保厕所干一个成一个、管用且能用好用。

  “以前我们村子垃圾随便扔,旧鞋子、农药瓶甚至猪狗粪便遍地都是。有时干脆在家门口把垃圾烧掉,污染环境又危害健康。”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石门乡石门村村民汪杏珠说,“后来,村里请了专业公司,指导我们把垃圾直接投放到垃圾桶里,他们派专车拉到市里集中处理。现在,我们村子可干净了。”近年来,黄山市积极探索实施全市域农村生活垃圾治理PPP模式,对农村生活垃圾全域化清扫保洁、压缩转运、焚烧处理,建成全域农村生活垃圾智能化收转运体系,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那边是我们村里的公共洗衣房,洗涤过后的脏水我们会统一纳入村级污水管网进行净化处理,村民们在这里洗衣服不仅省了水费,还有效地避免了洗衣污水乱排。”浙江衢州开化县音坑乡乡长胡炜说。近年来,下淤村以“治水造景、强村富民”为目标,通过污水治理、垃圾分类、修缮闲置农房建筑等,不断从美丽环境中获得美丽经济,将寂寂无闻的“打工村”“无名村”打造成全域秀美、生态富美、和合共美的“景区村”“网红村”,用鲜活的事例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垃圾不落地,村庄更美丽。”为了提升农民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每年,农业农村部都会牵头组织部署村庄清洁行动春夏秋冬四季战役。2021年,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继续通报表扬106个措施有力、成效突出、群众满意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目前,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农村脏乱差的局面得到了改变,整洁、干净、有序正成为当前乡村的最亮底色。

  保障兜底,精神富足,公共服务唤醒乡村之魂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一直是城乡差距过大的重要体现。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事项,都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少年强则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乡村振兴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教育,乡村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2020年中央财政安排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补助资金293.5亿元,下达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188.4亿元,安排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补助资金59.2亿元,农村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教育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各地各部门也出台相应支持政策,为农村教育保驾护航,教育部提出,农村教师基本工资上调人均涨幅300~400元;山西省下达4.38亿元,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农村养老怎么办?近年来,北京平谷区创新性地推出“医养联动”模式,构建“区、镇乡街道、村和家庭”四级医养联动的功能和结构体系,满足不同类别老人的医疗、护理和养老需求。既解决了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有没有”问题,又解决了服务供给质量“好不好”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近年来,我国逐步建立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看病报销再也不分“城里人、乡下人”,新农合、大病保险、补充保险等逐渐完善,“看不起病、不敢看病”已成为过去时。

  “舞台搭到了家门口,不用到镇上也能看到好看的节目。”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新圩镇南坑村村民黄老伯高兴地说,村里的巡回演出让他念念不忘,当地村民及周边村民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演出,场面十分热闹。送戏下乡活动,既有专业团队表演,也有百姓参与的节目,当地群众可谓享用了一顿顿丰盛的文化大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过去,在大部分农村,农闲时农民文化生活匮乏,仍以看电视、打麻将为主,不仅贫乏单调,还造成赌博、迷信等不良风气蔓延。如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搭建,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特别是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它作为一个鲜明的传统文化符号,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弘扬农耕文化的金字招牌。

  乡村建设最终的落脚点在“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才能使农民乐在其中,享受美好生活,激发振兴活力。据悉,2020年,中央财政投入3.9亿元,支持贫困地区12984个乡镇配送以地方戏为主的文艺演出约8万场;全国已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超过5.7万个。

  “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部将持续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在县域内优化配置,不同层级明确不同建设重点,满足农民不同层面的需求,实现功能衔接互补、资源统筹配置。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