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之年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时间:2022-01-11 12:23:29 来源: 作者: 字号:【

  2021年注定是三农发展非同寻常的一年。

  这是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扶上马、送一程”,政策、队伍、资金衔接到位,三十余项衔接政策稳步推进,从监测情况看,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乡村振兴在产业提档升级中全面推进。

  这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之年——在“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总定位下,“保供、衔接、禁渔、建设、要害、改革”全面发力,巩固发展了农业农村持续向好的势头,乡村振兴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全面推进。

  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启航之年——新征程确立新航标,布局落子新的任务书、路线图,出台多项倾斜支持政策,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万企兴万村”等行动,乡村振兴在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中全面推进。

  这是全国农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凝心聚力抢抓机遇的拼搏之年——走过四季,克服疫情、洪涝、冰雹、病虫害等不利因素,三农人用丰收答卷向党的百年华诞献上了一份厚礼,乡村振兴在新农人乘风破浪、在村干部两腿沾泥中全面推进。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部署。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

  一年来,三农工作呈现“两稳”“两进”的势头:

  “两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洪涝自然灾害等困难,夏粮、早稻、秋粮全面增产,“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为明年更好全面推进提供保障。

  “两进”——农业现代化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出台、启动种质资源普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现代化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乡村建设行动等积极部署,取得一系列进展。

  一年来,三农工作“十四五”开局的成绩单十分亮眼:

  ——全年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3657亿斤,比上年增长267亿斤。生猪生产提前半年全面恢复。

  ——乡村富民产业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基本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保持两位数增长。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72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2.62,比上年同期缩小0.05。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8%,预计2021年超过70%,医疗养老教育等保障制度加快完善,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

  踏上新征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仍在三农。正如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说,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一看粮食安全  靶向要害 牢牢扛稳“国之大者”

  初冬时节,大江南北的田畴褪去金黄,收割机的轰鸣声渐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竹帘镇村民程晓利盘点起2021年的收成喜笑颜开:“今年咱这水稻籽粒饱满,100多亩地比去年增产四五千斤,是个丰收年。”

  近日,国家统计局传来消息,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0%,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开启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斗新征程的特殊之年,这个丰收的意义更加深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粮食丰收,全局主动。保障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过去一年,从春耕春管到“三夏”大忙,从秋粮颗粒归仓到压茬推进的秋冬种,农业农村部实施了五大行动,按照一个品种一个品种、一个区域一个区域、一个季节一个季节、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抓紧抓实的要求,克服涝灾、阴雨等多种不利因素,交出了粮食丰收的喜人答卷。这个丰收分量重、成色足,为我们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更增强了我们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信心和底气。

  党政同责 利义双辅——

  “精耕细作,边边拐拐的地都要用上,一寸土地都不能浪费。”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欧江岔镇牌口村兴农粮食产销合作社理事长刘进良今年将晚稻种植增加到1766亩,引进优质稻品种,采用套种模式,增产又增收。

  稳面积,就稳住了全年粮食丰收的基础,关键是“辅之以利、辅之以义”。

  2021年是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第一年,也是首次将实施粮食安全战略纳入五年规划,粮食这个“国之大者”的重要性被提到新的高度。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地层层压实责任,千方百计挖掘粮食面积潜力,把增加种植面积分解到各个县区、各个乡镇、各个村社,形成了“五级书记抓粮食”的局面。黑龙江省层层分解面积指标,签订任务书,确保秋粮播种面积稳定在2.15亿亩以上。吉林省成立了以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粮食安全工作暨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加强粮食生产30条措施。从东北平原到中原大地,再到洞庭湖畔,粮食生产有序开展,播种面积稳中有增,达到17.64亿亩,比上年增长0.7%,筑牢粮食丰收的根基。

  强农惠农政策的持续“滴灌”,让庄稼地里的粮食拔节生长。

  “国家政策好,大伙种粮热情都很高。”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义渡口镇大李村党支部书记李功华说,今年地力补贴每亩137元,比去年增加了12元。

  强农富农惠农政策稳定了农民种粮收益预期,提高了粮农抵御风险能力。2021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一分钱,释放重农抓粮强烈信号;针对4月以来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明显上涨的情况,夏收夏种关键时期,中央财政安排200亿元左右资金,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发放补贴。面对河南地区历史罕见的极端暴雨天气,7月,中央财政先后两批次下拨了1亿元的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协调金融机构给予受灾农户免息贷款,支持河南灾后恢复生产。

  一系列硬措施,保障了粮食生产有序开展,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的底气更足。

  靶向要害 提升产能——

  种子和耕地是粮食问题的两个要害。抓住了两个要害,就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夯实了根基。

  2021年麦收前夕,河南省新乡、许昌等地遭遇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不少农田减产,但新乡县翟坡镇任小营村的3000亩强筋小麦繁育基地受影响不大。

  “我种的是新麦45,它比一般小麦矮5厘米,茎秆粗壮,抗倒伏能力强。”基地负责人马有永是个种田“老把式”,他从众多品种中一眼就相中了它。

  “好儿有好娘,好种多产粮。”2021年农业农村部集中力量打好种业振兴战,推动粮食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黑龙江省在每个积温带都推荐适区优良品种,如大豆由过去的注重“双高”更加注重高产,推广了“东农252”“黑农87”“东升17”等一批亩产350斤以上的高产大豆品种,为“北大仓”粮食增产注入动力。安徽省则在全国首创制作并公开发布优质专用水稻种植电子地图,引导用粮主体实现“按图索粮”,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2021年全省落实优质专用水稻占播种面积的63%。

  一粒好种,千粒好粮。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全国已经建成了以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为核心、以152个国家农作物种子基地县为骨干的种业基地国家队,保障了全国70%以上的农作物用种需求。

  提升粮食产能,除了良种给力,更离不开良田护航。

  “以前这块地,那是涝洼塘子,十分荒芜,水排不出去,机车进地作业难,收完的粮食拉出去都费劲,现在好了,自从建成这个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改了大格田、建了排水沟、修了生产路,水能排出去了、粮能拉出来了,粮食产量那真是今非昔比了!”黑龙江省富锦市东北水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春对这两年庄稼地的变化深有体会。

  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速,让更多“望天田”变成“吨粮田”。湖北省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8月底,全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28万亩,整体进度同比去年提升30%。辽宁省在中央财政1亿元基础上专门安排2亿元资金用于黑土地保护,实施160万亩黑土地保护项目。

  2021年1-10月,全国新建高标准农田8083万亩,预计全年将建成高标准农田1亿亩,到2022年将建成10亿亩。建成后的农田抗灾减灾、旱涝保收能力大幅提升,农业节本增效效果明显。放眼广袤田野,越来越多的耕地沃土生金,丰收的成色更亮眼、地基更稳固。

  节粮减损 提质增效——

  “过去人工收割、石碾子脱粒、扬场,粮食不知丢了多少,现在都是机械化,浪费少多了!”江苏省关庙镇卓水河社区农民张成林说。“可不是,今年收稻子,合作社请了收割机来,粮食损耗率从以前的3%降到了1%左右。”社区种植大户刘新洪难掩笑意,“别小看这2%,一亩地少撒20斤,4000亩地就是8万斤,那是多大的产量啊!”

  节粮减损是粮食增产的“无形良田”。在耕地资源有限,增加播种面积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降低机收损耗是增加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机收减损1个百分点,可挽回25亿斤粮食,相当于新增300万亩面积的产量。

  为提高粮食机收减损效率,农业农村部出实招、下实功,打出政策“组合拳”:举办全国粮食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召开全国秋粮机收减损工作动员部署视频会,秋收期间派出5个指导组指导机收减损。各地掀起机收减损大学习、大竞技的热潮,千方百计降低机收损失。江苏淮安市财政拿出600万元、县(区)财政拿出200万元投入农机装备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降本减损。据统计,2021年机收损失率较常年降低约1个百分点,成为颗粒归仓的“隐形英雄”。

  节粮减损,不只在生产端,更需要全链条发力。不久前,中办国办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部署全链条多环节开展节粮减损行动的具体举措,这将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珍惜粮食的良好氛围,为“大国粮仓”构筑硬核安全屏障。

  大国粮仓稳,饭碗端得牢。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二看有效衔接 平稳过渡 基础更稳固成效可持续

  “今年芒果线上线下都好卖,广西等地客商纷纷上门,有多少要多少!”2021年11月16日,贵州省望谟县油迈乡平卜村58岁的村支书王显志十分感慨,“真是不敢想,曾经的荒山沟现在靠产业致了富。一年忙下来,收入就有五六十万元。”

  山,还是那座山,但是变了模样。

  “乡村振兴是个新挑战,产业是努力的关键。”派驻平卜村的第一书记廖基政说,村里新增硬化路11公里,采摘步道2400米,分拣平台3个,随着配套设施的完善,产业发展更稳健。

  如今,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十四五”时期农村工作的重要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1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设立衔接过渡期。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明确了有效衔接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主要原则,为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重要遵循。

  落实“四个不摘” 确保平稳过渡——

  “为巩固脱贫成果,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提供机械化耕、种、收一条龙服务,家里将土地都托管给了合作社,这样我们就可以腾出手来多挣点钱。”丰收季节,西藏自治区萨迦县扯休乡加琼村村民旺堆并不像往年一样忙碌,而是琢磨起了新营生。

  2021年以来,西藏自治区乡村振兴局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48.7亿元,千方百计提高脱贫人口收入。

  《意见》提出,对摆脱贫困的县,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确保政策连续性。各部门接令即动,逐步出台《关于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的指导意见》《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等普惠性政策,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四梁八柱”。截至2021年9月底,中央确定的33项衔接政策,已落实31项,还有2项正在抓紧推进。

  为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各地各部门聚焦重点地区、重点群体,五级书记一起抓,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和就业帮扶。

  前三季度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952元,增速继续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各地全面完成易地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确保每个搬迁脱贫家庭至少有一名劳动力实现就业。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305家中央单位向定点帮扶县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约252.5亿元。对打造区域性劳务品牌予以倾斜支持,破解农村劳动力“出不来、留不住、干不好”困局。

  同时,按照中央部署,在西部10省区市确定了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并出台财政、基础设施等14个方面倾斜支持政策,新疆、西藏参照执行。

  11月的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虽然寒意已至,但勒通古镇·千户藏寨的旅游业依然红火,整个仁康古街没有空房出租,“跳蚤市场”里讨价还价声不断。仅2021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理塘县接待游客近13.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52亿元。

  这个因丁真而被更多人了解的“天空之城”,正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当地积极谋划,以文旅产业、现代特色农牧业、现代商贸服务业三大集群的高质量发展盘活了乡村经济,引得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更成为四川面向南亚开放的“桥头堡”。

  用足经济手段 发挥市场作用——

  “2020年,公司使用农发行1.2亿元贷款全资收购各股份制水厂中社会资本,全面彻底解决了农村自来水水质不高、水压不足、停水不断等问题,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10月14日,安徽定远县城乡水务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功荣向全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培训班的参会代表介绍。

  2021年以来,国家有效调配财政资金、完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资金引导、杠杆撬动、风险兜底作用,为乡村发展注入“活水”。

  3月,财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6部门印发《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提出由县级统筹安排使用衔接资金。7月,央行等6部门发布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系列政策,强调发挥信贷、债券、股权、期货、保险等金融子市场支农作用,建设农村信用体系。截至目前,全国新发放小额信贷400多亿元,支持超过120万脱贫户发展产业。

  最近,福建省罗源县起步镇蒋店村脱贫户陈福福种植的2亩白菜地,以每年7.5元的保费,获得了保额3000元的保险保障。这是该省首单过渡期脱贫人口产业帮扶保险保单,保费由省、市、县财政承担90%。据悉,在5年过渡期内,福建省计划对23个脱贫县延续实施叠加财力补助资金11.5亿元。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至关重要。”2021年4月,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发改委、国家乡村振兴局等9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样明确要求。中央财政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561亿元,比上年增加100亿元,其中50%左右用于产业发展。目前,我国建成各类特色产业基地30多万个,脱贫地区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72万家,每个脱贫县都形成了2至3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主导产业。

  脱贫攻坚期间,政府投入是绝对主力。推进乡村振兴阶段,帮扶举措要从以政府投入为主转向政府市场有机结合。

  “‘村企共建’已在我县催生了同盟冷链、润辉菇业、锦昌农业等10余家涉农龙头。”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委书记王永记表示,“我们将继续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力争两年内新吸引20家重点工商企业助力乡村产业培育。”“万企兴万村”行动实验项目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引导民营企业到乡村投资产业、参与乡村建设、举办社会公益事业,助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建强帮扶队伍 “扶志”“扶智”结合——

  “士别三日,开灯看你。”这是陕西横山区石湾镇羊圈沟村驻村第一书记吴鹏第一次放假回家时朋友们的笑谈。因兼任村医,吴鹏不但要操心村里的饮水灌溉安全、集体经济发展,还经常爬山过坎、挨家挨户为村民问诊送药。不到半年,村民们都对这个踏实肯干、认真负责的“90后娃娃”竖起了大拇指。

  《意见》提出,延续脱贫攻坚期间各项人才智力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阶段驻村帮扶工作要求。

  目前全国驻村干部轮换工作基本完成,全国在岗驻村工作队17.2万个,驻村干部56.3万人,其中驻村第一书记18.3万人。

  2021年以来,国家乡村振兴局挂牌,各行业部门对30多项政策作出了调整,31个省区市全部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机制,乡村振兴全面提速。这对提升基层干部履职能力和脱贫群众自主发展能力、“扶志”和“扶智”相结合提出更新更高要求。农业农村部门联合教育部开展高职扩招培养高素质农民,遴选推介百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实施主体带头人、返乡下乡创新创业者、专业种养加能手、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等培养行动,累计培训33.7万人次。

  “一技傍身不发愁,我的工资涨到每月7000元了!”重庆市城口县蓼子乡长湾村村民肖仁安在完成了县人社部门组织的初、中级焊工培训后,顺利拿到中级焊工证书,在县里高燕乡找到了一份焊工工作,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

  据统计,上半年,重庆市新开发特色职业(工种)32个,培训在岗农民工4.1万人次、农村转移劳动力8.5万人次。“我们还把乡村人才开发工作与就业工作联动起来,发挥高层次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基层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创造更多‘田间地头’的就业岗位。”该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增强了脱贫地区“自我造血”的内生动力。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从脱贫到固富、从迁入到融入、从帮扶到互利、从产业到兴业、从物质到精神……只要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充分调动全党全社会资源,一张蓝图绘到底,把农民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就一定能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水平、推进乡村振兴开新局。

  三看乡村产业 提档升级 全产业链增值增效又增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十四五”开局之年,各地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紧紧围绕“国之大者”抓主抓重,紧扣乡村产业振兴目标,围绕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力,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乡村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产业振兴激发“链”动能——

  仲秋时节,松花江畔,稻谷飘香。吉林省延吉市朝阳川镇合成村,张庆国种的水稻已经灌完浆,望着自家田里饱满的稻穗,他对今年的收成充满了信心:“用联合收割机,一个机手,配两个拖拉机往家运粮,三个人就能采收完事儿。就眼前这光景,每亩收个一千五百斤没啥问题。”合成村水稻种植面积不到100公顷,但这里的黑土地质肥沃,从种植到收获,全程采用机械化操作,高标准生产,水稻生长“劲儿”特足。

  近年来,吉林省坚持粮食中高端定位,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推动粮食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创新突破、提质增效。期间,吉林大米已经成为吉林农业第一品牌,被誉为全国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鲜活样本”。2021年,“舒兰大米”被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指定为“中国南北极考察选用产品”,成为科考队员的三餐主食;吉林省水稻全产业链重点链入选农业农村部公示的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建设名单。

  “农业不成链,到头不赚钱。”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农业农村部出台《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并在河南省漯河市召开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现场推进会,推动政策落地落细。

  2021年以来,为了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各地纷纷建立“链长制”,实行“链主制”。按照“一个链条、一个链长、一套班子、一套政策、一个团队”要求,由省级领导担任“链长”,把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作为重要任务,以省政府或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出台了指导意见或发展规划,并有配套支持政策。各地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担任“链主”。截至目前,全国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万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547家。培育了7000多个由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农户参与的产业化联合体,着力构建生产、加工、物流、营销、服务等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一体推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和农业全产业链建设。

  如今,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中,农民从原料供应者向土地流转者、分红者、股东、雇员等多重身份拓展,开辟了农民增收“靠地、靠力”后的“第三空间”,目前参与农业全产业链条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其他农民一般高30%左右。

  农产品加工减损增效喜人——

  初冬时节,贵州省贵安新区花小莓食品加工基地里,莓香扑鼻。一颗颗新鲜饱满的草莓,经过十余道生产工序,变成一道道精致美味的草莓雪花酥和草莓冻干。

  “今年8月,基地正式投入生产运营,主要负责花溪草莓衍生食品的精深加工生产。”基地负责人汤鼎介绍,该基地以草莓为原料进行精深加工,日加工量可达500公斤,年产值约900万元。

  近年来,贵安新区紧抓机遇,围绕蔬菜、水果、中药材等优势主导产业,狠抓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业“加速跑”。以“花小莓”为代表的草莓产业发展,只是贵安新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快速成长的一处缩影。

  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民,农产品加工业联农带农作用突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关键在农产品加工业。现如今,随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拓展和巩固,农产品加工业保持持续较快发展,为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就业增收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了贡献。

  2021年年初,农业农村部针对“农产品加工不足”“加工过度”等引发的一系列农产品问题,发布《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环节减损增效的指导意见》,预计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环节损失率降到5%以下。该意见强调,要改进工艺装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减损增效,倡导引导消费者逐步转变追求口粮“亮、白、精”的消费习惯。

  开局之年,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秩序稳中有固,企业效益持续改善,出口呈快速增长形势。仅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加10.4%,实现营业收入 8.64万亿元,同比增长18%;全部子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实现正增长,九成行业增速超过10%。2021年,农产品加工企业预计发展到45万家,营业收入达到24.7万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3万家,营业收入达17.2万亿元,同比增长14%。

  “农业+”新业态丰富多彩——

  “无人机培训哪家强?农大狮顶杠杠!”“农大狮,育农人,出大师!”近年来,这几句朗朗上口的流行语,在江苏田野乡村中广泛流传。

  强农必先储才,储才必先兴学。江苏克胜集团农大狮农民田间学校,积极为新型经营主体、中小农户和农业服务人才提供培训服务,推动学员从传统农民向高素质农民转变。“通过开展农业绿色生态生产技术服务研究与应用,以病虫害统防统治、农业植保托管服务为核心,帮助农户提高农药安全科学用药水平,减少农药浪费、农药面源污染。”学校负责人吴成伟说:“多年的实践,就是为了探索一条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新路径。”

  开局之年,生产向绿,品种向优,品质向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稳步向前。园区变公园,乡村变景区,农家乐、乡村民宿等休闲农业遍地开花……伴随着我国农业多种功能有效拓展,乡村多元价值逐步显现,农民增收途径愈加宽广。各地“农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休闲旅游业由加速扩大规模向加快规范提升、加紧转型升级转变。

  开局之年,乡村产业规模稳步提升,业态类型日趋多样。2021年以来,部分地区休闲旅游业接待游客人次和营业收入等指标均已超2019年同期水平。在农业中融入文化、教育、康养等元素,交叉重组、渗透融合,从传统的农家餐饮、果蔬采摘逐步拓展到研学教育、健康养老等多个方面,形成独具特色、内容丰富的休闲农园、体验农业、创意农业、教育农园、康养农业等,产品类型更多、产业附加值更高,产业服务个性化、特色化更加明显,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消费需求。

  广西柳州螺蛳粉实现了袋装螺蛳粉、配套及衍生产业、实体店销售收入均突破100亿元。吉林省双阳区鹿乡镇发展梅花鹿养殖加工,用生态底色为产业背书,将生态价值内化产业之中,实现加工产值32亿元。开局之年,乡村产业集聚效应愈加突出,品牌价值日渐凸显。

  2021年,农业农村部统筹开展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了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和298个农业产业强镇,打造了一批综合产值突出的产业高地。期间,创响了一批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的区域公共品牌,一批质量过硬、信誉可靠的企业品牌,一批“乡字号”“土字号”产品品牌。现代农业产业园中,近70%的农户已与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二三产业对农民经营性收入的贡献率达到5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1%。

  四看乡村建设 软硬兼施 提质扩面以农民为主

  村道宽敞整洁,房屋整齐靓丽,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这一幅让人流连忘返的“桃花源”景,正是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以来,我国许多乡村生活的日常风景。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进行部署。这一新词汇,既是对乡村建设历史经验的传承,也是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抓手。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乡村建设,规划要先行。“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强化乡村建设的规划引领,并鼓励有条件地区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同时明确要求2021年基本完成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明确村庄布局分类。

  围绕编制规划,各地高度重视、高位推动,结合实际精心部署。2021年以来,河南省相继出台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以及《县域国土空间一体化规划行动方案》等13个乡村建设行动重点任务专项方案,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浙江省印发《浙江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要点(试行)》,要求在全省范围内逐步推进“驻镇规划师”“社区规划师”“驻村规划志愿者”制度……

  乡村建设蓝图已在绘制,具体建设也在行动,“硬件”“软件”建设并驾齐驱。

  建好“硬件”,人居环境整治是关键。从2003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启幕,到2018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硬仗打响,再到如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启动,我国乡村“颜值”越来越高。

  “新厕所一点臭味都没有,使用非常方便。”在湖北省钟祥市鱼池村58岁的全春太家,今年新建的厕所内部空间敞亮,功能齐全。如今,鱼池村家家户户都换上了冲水式厕所,彻底告别“蛆蝇滋生臭烘烘”的旱厕。

  小厕所,大民生。自2018年4月以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集中力量打硬仗,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卫生厕所不断推广普及。

  “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坚决反对劳民伤财、搞形式摆样子,扎扎实实向前推进。”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对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

  为切实提高农村改厕质量和实效,2021年4月,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召开全国农村改厕问题整改推进视频会,把问题摸排整改、完善政策制度作为今年厕所革命的主要任务。组织开展全国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持续分类推进整改。继续组织农村改厕线上技术咨询、技术展示交流和现场技术服务,强化技术支撑。中央财政继续安排资金支持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对整治成效明显的17个县(市、区)给予激励支持。

  在厕所革命扎实推进时,村庄清洁行动也在如火如荼开展。2021年7月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召开全国村庄清洁行动现场会,强调持续深化村庄清洁行动,加快推动村庄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升级,为乡村全面振兴夯实环境基础。

  全国各地围绕“共建清洁家园 喜迎建党百年”主题,接连打响清洁行动“春夏秋冬”战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佐盖曼玛镇俄合拉村,大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通过倡导实施“小手拉大手”“巾帼志愿者”等行动,发动全民参与环境整治,做优乡村环境,做强乡村产业,推动村庄成为甘南的旅游标杆村。

  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治理也在各地稳步推进。四川省苍溪县五龙镇三会村因地制宜治理污水,村民聚集点、乡村旅游区集中建设污水处理站,分散农户安装三格化粪池、沼气池处理污水,城镇周边农户则配套延伸污水管网;福建省长泰县陈巷镇苑山村2021年3月起,成为镇垃圾干湿分离试点,村民分类好的垃圾,经督导员确认无误后,被运往村垃圾分类中心,进行二次分类……

  最新数据显示,预计2021年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截至2020年底,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生活垃圾进行转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超过90%。

  乡村“硬件”建好,同样离不开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两年前的初冬,记者曾去河北承德县下板城镇乌龙矶村,调研嘉沃公司果品保鲜存储科技物流园。彼时,保鲜库主体已经建好,各项配套设施还在建设完善中。去年秋天,物流园就已经投入使用,全程冷链运输,解决了当地国光苹果长期保鲜存储的瓶颈问题。如今,一箱箱贴有“果三两”商标的苹果在这里打包,发往全国各地,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不止物流设施建设兴起,放眼我国广大乡村,一条条硬化路,一辆辆客运车,一个个快递点,一根根网线正构筑起美好的乡村生活。目前,我国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实现了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农村集中供水率达88%、自来水普及率达83%,农民安全饮水有保障,行政村通光纤、通4G网络比例均超过98%。

  乡村建设,硬件要强,软件也要强;外表“面子”要美,内心“里子”也要美。这就需要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忆百年辉煌;峥嵘岁月齐奋进,华夏已飞翔……” 初冬时节中午,在山东荣成市夏庄镇甲夼马家村暖心食堂里,村里的志愿者们正利用快板在“餐前一刻钟”给老人们讲解六中全会精神。另一边的厨房里,“巧厨娘”们正在忙活着为老人们准备丰盛且免费的午餐。

  据介绍,为解决农村老人的“一餐热饭”问题,从2019年开始,荣成市探索建立暖心食堂,目前已建成507家,每周至少提供五次免费午餐,日均服务老人1.5万人次。

  近些年,各地涌现出很多类似“暖心食堂”的好做法。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各地加快补上农村公共服务短板,2021年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乡村振兴局开展第三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征集推介活动,推出21个典型案例,给各地提供借鉴。

  乡村建设的过程,也是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过程。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事关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

  近年来,在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的统筹推动下,各地扎实推进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涌现。重庆市渝北区通过建立自治、协助、负面、证明“四张清单”制度,厘清村干部职能边界,切实做到给基层组织“松绑减压”、赋能增效;湖南省浏阳市以党建为引领,全面推行“党建+微网格”工作,通过党员联户形成“微网格”,再将一个个“微网格”纳入“一张网”,实现了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同频共振……

  每一个成功案例的背后,都蕴含着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2021年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推介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发布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在总结地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运用积分制、清单制,以及整治高价彩礼、大操大办三种典型做法的内在规律、关键环节,归纳提炼形成了三个“一张图”,供各地借鉴使用,以此示范引领全国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持续提高。

  2021年是乡村建设行动启动元年,按照“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所以搞乡村建设,一定要照顾农民的感受,体现他们的需求,不能主观意志,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的要求,随着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软件”“硬件”的不断提升,我国广袤大地上一定会呈现出处处桃花源般的乡村新图景。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