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农区蝗虫防控技术方案
时间:2025-03-03 16:13:47 来源:全国农技中心 作者: 字号:【

  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2025年蝗虫发生接近常年,东亚飞蝗、亚洲飞蝗、西藏飞蝗总体中等偏轻发生,北方农牧区土蝗总体中等发生,局部可能出现高密度蝗情,新疆、云南等边境局部地区有蝗虫入侵风险。为做好2025年农区蝗虫防治工作,保障农作物生产安全,特制订本方案。

  一、防控策略

  强化“政府主导、属地责任、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贯彻“改治并举”的治蝗工作方针,加强蝗情动态监测,优先采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在高密度发生区及时开展化学应急防治,科学选药、精准施药,推动蝗虫灾害的可持续治理。

  二、防控重点

  (一)东亚飞蝗。重点防控区域为环渤海湾地区,黄河中下游部分滩区、华北和黄淮内涝湖库区及华南、海南局部地区。

  (二)亚洲飞蝗。重点防控区域为新疆阿勒泰、塔城、伊犁等中哈边境以及阿克苏、巴音郭楞地区,黑龙江、吉林的苇塘湿地等。

  (三)西藏飞蝗。重点防控区域为西藏、四川、青海的金沙江、通天河、雅砻江、雅鲁藏布江等河谷地带。

  (四)农牧交错区土蝗。重点防控区域为新疆天山北部、内蒙古中东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吉林和辽宁西部、黑龙江中西部等地区。

  三、防控措施

  (一)防治指标与适期

  飞蝗的防治指标为0.5头/m2,北方农牧交错区土蝗的防治指标为10头/m2,防治适期为蝗蝻2—4龄盛期。

  (二)主要技术措施

  1. 监测预警

  坚持“系统监测与蝗区普查相结合、无人机侦察与人工踏查相结合”,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密切监测蝗虫发生动态,重点监测群居型飞蝗蝗群,及时掌握外来入境蝗群的迁入、扩散路径,明确发生期、发生密度、区域范围,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并第一时间上报。

  2. 防控技术

  (1)生态控制。改造蝗虫孳生地,压减适生地面积,抑制蝗虫发生。针对飞蝗常发区,沿海蝗区结合盐碱地开发利用,有序垦种苜蓿、紫穗槐、棉花、冬枣等蝗虫非喜食植物;滨湖蝗区加强生态保育,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吸引鸟、蛙等自然天敌,利用生物多样性压低蝗虫基数;内涝蝗区的宜农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宜渔区域开展造塘养殖;河泛蝗区实行沟渠路林网化,改善滩区生产条件,搞好垦荒种植和精耕细作,可以利用滩区种植豆科牧草。针对北方农牧交错区土蝗常发区,可通过垦荒种植、春秋深耕细耙等措施,破坏土蝗适生环境,减轻发生程度。

  (2)生物防治。中低密度发生区(飞蝗密度在5头/m2以下和土蝗密度在20头/m2以下)和生态敏感区(包括湖库、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禁止或限制使用化学农药的区域),可降低防治指标,2—3龄盛期优先使用蝗虫微孢子虫、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等微生物农药防治,合理使用印楝素、苦参碱等植物源农药。在新疆等农牧交错区,也可以采取招引粉红椋鸟、牧鸡牧鸭等进行防治。

  (3)化学防治。高密度发生区(飞蝗密度5头/m2以上,土蝗密度20头/m2以上)采取化学防治。药剂可选用高效氯氰菊酯、高氯·马、阿维·三唑磷、马拉硫磷等。在集中连片面积区域,优先使用植保无人机或地面大型施药器械,采用超低容量喷雾技术进行防治;在芦苇、甘蔗、玉米等高秆作物田以及发生环境复杂区,使用烟雾机在清晨或傍晚进行防治。

  四、注意事项

  (一)提高施药水平。根据蝗虫活动规律,确定防治时间,做到精准施药。化学防治时,应考虑条带间隔施药,留出合理的天敌避难区域。避免使用烟雾机喷施微生物农药。

  (二)开展防效评估。注意监测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跟踪防治效果,适时开展评价,一旦防治效果达到预期目标,即可终止防治行动,避免过度施药。

  (三)落实防护措施。提前发布飞防作业公告、设置防治区警示提醒、强化防治人员的个人防护以及对非靶标生物的安全保护等。

责任编辑:张璟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