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稻济万家 红河共缅怀——记袁隆平院士生前与云南的不解情缘
时间:2022-11-08 08:32:15 来源: 作者: 字号:【

 

  小满时节,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个旧示范基地里,依然是稻香一片。

  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传来,云南省各族干部群众深切缅怀、沉痛哀悼。特别是袁隆平院士生前曾多次到过的个旧、蒙自两地的农科技术人员、农业工作者、民众,以多种形式回忆与袁老相识相知的点点滴滴,寄托哀思。

  1986年,袁隆平院士第一次来到个旧。当时,他以国务院杂交水稻推广专家组组长的身份,带领一批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考察杂交水稻推广工作。从此,这位世界著名水稻专家与个旧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9年3月,个旧市政府向湖南“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引进超级杂交水稻Y两优1号等4个良种组合,在当时的大屯镇进行四百亩连片试验示范种植,以此促进高产品种和配套技术的推广,带动大面积增产增收。

  这年8月,一直坚持亲自到田间指导水稻种植的袁隆平院士再次来到个旧考察,他赞不绝口:“我非常高兴,超级杂交水稻在个旧表现这么好,个旧田也好,土壤肥沃,这里的生态条件也好,现在看见,心里踏实了。”

  时间来到2016年,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个旧示范基地里,101亩超优1000水稻长势喜人。时年86岁高龄的袁隆平院士再次来到个旧,一到基地,他就立刻换上胶靴,兴致勃勃地走向了稻田。狭窄的田埂,湿滑的小道,丝毫没有减慢老人的脚步,远处的那片金色,就是他最深的牵挂。

  袁老再次对个旧基地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超级稻高产攻关基地南起海南的三亚,北到河北的邯郸,东起山东的日照,西到云南的个旧,产量最高的在个旧。”

  超级稻攻关不仅锁定世界纪录,也探索在不同气候、不同地理、不同海拔区域试验新品种推广种植。除个旧以外,蒙自、河口也留下了袁老的足迹。

  袁隆平院士与蒙自及蒙自农业的缘分开始于2017年。

  当年,为挖掘超级杂交水稻的增产潜力,加速新品种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蒙自市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原育繁示范中心水稻栽培专家的技术指导下,引进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超优1000”进行高产攻关试验示范。建设地点位于草坝镇前进村委会,项目总投资110万元,规模为102亩,目标产量为亩产1000公斤。

  2017年11月18日,恰逢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庆祝建州60周年,袁隆平院士作为特约嘉宾应邀出席。

  19日,袁隆平院士一行来到种植基地,他俯下身子用手托起稻穗,仔细察看稻穗数量和颗粒饱满度,当看到杂交水稻结出的稻穗表现良好,院士鼓励相关人员要强化方案技术措施的落实,保障示范工程扎实有序推进,努力将示范基地打造成为蒙自农业的新亮点,以试验示范基地辐射带动,提高粮食单产量,实现全市粮食总产量的稳步提升。

  从2017年至今,蒙自市实施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超优1000”高产攻关项目捷报频传,已连续4年亩产超1100公斤。这些成绩的背后,倾注了袁隆平院士和他的团队的心血和坚守。

  今年3月20日,蒙自市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攻关项目组如期启动育秧工作。此次育秧一改往年传统的秧田旱育秧方式,采用“工厂机械化育秧+人工精确定量栽培”的模式实施,这次全新的尝试,朝着袁隆平院士提出的“超级杂交水稻每公顷产18吨的世界最高纪录”目标冲击。

  4月,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个旧示范基地,超级杂交水稻移栽大田工作顺利进行,共移栽200万棵超级杂交水稻秧苗,预计亩产达到1200公斤。

  袁隆平院士对很多人讲过他有两个梦想,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如今,袁老走了,他带着梦想的“种子”走了,却把奋斗的“种子”留在了红河大地。曾经采访过袁隆平院士的个旧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聂涵写下了自己的哀思:“您的身影仿佛还在田间地头忙碌着,您和蔼可亲的笑容温暖了四季。您永远不会倒下,远远飘来稻花香,仿佛看见您又向我们走来。”

  红河州农业农村局干部李雨珂表示,“红河农业人一定把超级稻栽培好,一定会把袁老的水稻实验示范事业继续下去!”(记者 李树芬)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