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种子”的底色、特色与亮色
时间: 来源: 作者: 字号:【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溘然长逝,举世悲痛。袁隆平院士患病住院期间,祈祷、祝福、担心,全社会都为他的安危而牵挂。当噩耗传来之时,不亚于晴天霹雳,谁都不希望他就此离去,谁都希望袁老能健康长寿。

  全社会的失亲之痛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其情感之深、评价之高、规模之大、来势之猛,真情哀悼弥漫全国。可以这样说,有水稻种植的地方,就有袁老“种子”改变贫穷命运的回忆,大家打心眼里感谢这位让中国人吃饱饭的长者。即或没有水稻种植的地方,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知道有这么一位老人把毕生的心血,都用在让中国人吃饱饭这个天大的事上。

  袁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几十年就为“种子”这件事,走南闯北,跋山涉水,为提高水稻产量殚精竭虑。祖国各地以各种方式纪念他,有的为其母亲是哪里人吵得热闹,实则是大家都想把袁老与自己联系得更紧密,以他为荣。

  袁老的母亲是扬州人,扬州人的悼念同样撕心裂肺。有扬大学者的深切缅怀,有教育专家对其与扬州教育渊源关系的梳理,有扬州志愿者的深情回顾,也有扬州记者10年前在北京采访袁老的精彩片段,更有众多素不相识但久闻其名的市民的深切哀悼。

  袁老走了,失亲之痛让我们心里难以接受,端上饭碗就不由得想起这位了不起的老人。当我们坐在餐桌上,自然会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惜粮意识,更有谁让我们端上丰盛饭碗的追问。袁老的一粒种子,让我们中国人吃饱了肚子,改变了中国人多少年来吃不饱饭的窘境。

  “杂交水稻之父”为了一粒种子,耗费了毕生的心血,凝聚了毕生的情感。这粒种子播下了人间大爱,收获了中国尊严。那么多人,不分男女老少,不问贫富贵贱,不论国内海外,都发自肺腑悼念,不能不说这是种子的神奇功效。

  作为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对食不果腹多少有切肤之痛,即或城里人有着定量供应,缺粮仍是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在农村就更不用说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汗滴禾下土,就是肚子饿。是杂交稻种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让我们吃饱了饭,过上了富足日子。袁隆平的“种子”播种在人间大地,我们在享用不尽的同时,也应赓续他的理想追求,把他留下的“种子”进一步发扬光大,更好地造福于民。

  为民情怀是“种子”不变的底色。让中国人吃饱肚子是他毕生的追求,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是褒扬还是嘲讽,他都把老百姓吃饱肚子这个“天大的事”放在心上,失败挫折改变不了他的为民初衷,成功褒扬更激励他再创新高的斗志。在今天,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应该把为民情怀的“种子”深扎心中?

  不尚空谈是“种子”鲜明的特色。每个人都想梦想成真,为什么有人收获成功,有人一事无成?成因固然很多,但能够踏实苦干、持之以恒,是关键的一条。作为一个科学家,他深知空谈误国的危害,自己身体力行,长年累月找样本搞试验,小有成绩不自满,常遇挫折不懈怠,外界表扬不发飘,用数据说话,以产量证明,让百姓笑脸验证。相较之下,成天满口大话又不捺下性子认真做事的人,是不是在袁老面前感到汗颜羞愧?是不是应该认真做人,踏实做事?

  科学精神是“种子”耀眼的亮色。务实踏实扎实,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科学精神是成功的必备素质。掌握第一手资料,就得去基层。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只会得到加工过的变形材料。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一起干一起苦,才能得到准确真实的情况,决策才能有科学依据。学会比较知道优劣,就得虚心。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向来不是科学态度。要让工作上去,就得虚心学习他人之长,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勇争一流就得有雄心壮志。不服输、敢担当、善作为,是一个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仰天求人,不如低头求己。抱定为中国人吃饱饭的雄心壮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克服艰难险阻,把中国的水稻种子做成世界一流水平。

  工作是干出来的,业绩是拼出来的,发展是抢得来的。百舸争流,千帆竞发,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任重道远,只有坚持民本情怀,不尚空谈,坚持科学态度,求真务实,以发展成效取信于民,才是对袁老最好的纪念,也是让“种子”世代相传的重要保证。□(作者为扬州大学文学院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