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健全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 保障食物有效供给和多样化
时间:2022-03-10 08:29:04 来源:微观三农 作者:崔建玲 字号:【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张莉:

健全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 保障食物有效供给和多样化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作为一名畜牧科技推广人员,我一定会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奋力推动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张莉表示,学习了总书记的“大食物观”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自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张莉共提出37个议案建议,其中有20余个是关于保障畜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畜禽种质资源、耕地保护、促进乡村振兴、让老百姓“菜篮子”里装进安全、丰富、高品质的蔬菜和肉蛋奶的建议。

  张莉指出,现阶段我国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尚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还不健全。目前,全国县、乡两级独立设置畜牧技术推广机构的不足一半,县级独立设站占不到50%,乡镇级独立设站占比仅为20%左右。乡镇一级大多成立农技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身兼数职,日常的畜牧技术推广服务工作难以延伸到基层。基层畜牧技术推广机构的缺失,技术推广服务的缺位,增加了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难度,影响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管理层级增加。2018年以来机构改革,畜牧技术推广机构数量明显减少。省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总数由81个给减少到61个,减少25%;市级机构减少26%,县级机构减少41%,乡镇级机构减少23%。有些地方,机构数量减少了,但管理层级却增加了。比如有的省区将畜牧、种植、农机、水产等行业的推广机构合并为一个综合服务“大中心”,原来独立法人单位的畜牧技术推广机构成为“大中心”的内设机构。在各级畜牧技术推广单位之间,增加了“大中心”这个管理层级,在上下工作衔接时,工作效率有所降低。

  是专业人才短缺。2018年以来机构改革整体呈精简合并的势态,市、县、乡三级在岗在编人数分别减少12%、41%、33%。同时,基层农业工作条件艰苦,工作强度与待遇不匹配,年轻技术人员招聘难、留人更难的现象比较突出,人员年龄结构老化和数量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技术培训、知识更新不到位的现象也同时存在。

  四是推广经费不足。近几年,国家加大了畜牧业发展的政策、资金等扶持力度,但是对于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投入较少。部分基层畜牧技术推广机构虽然是全额拨款单位,但只能保证人员工资,财政预算没有单列技术推广工作经费。加之设施落后、设备不足,许多技术人员仍靠传统方式搞推广,“下乡两条腿,推广一张嘴”,严重影响了基层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

  针对以上问题,张莉建议,加强市、县(市)区、乡镇三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建设,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将畜牧技术推广培训项目纳入畜牧业发展项目总体规划,培养一批技术推广人员和科技带头人。

  一是健全畜牧技术推广体系畜牧技术推广体系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主力军,是实现政府为农民提供畜牧技术推广及公共服务不可缺少的主渠道。进一步贯彻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畜牧法》等法律法规,强化各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不断完善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为目标,加强市、县(市)区、乡镇三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建设。建议推行“管理在县市、服务在乡镇”的管理模式,把乡镇推广机构人权、财权和物权收归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便于统一领导和协调。进一步明确基层畜牧技术推广的职责和岗位,通过机构整合、完善职能、充实人员、提升条件、健全制度,完善畜牧技术推广体系。

  二是加强推广服务能力建设面对新时期新使命新要求,畜牧技术推广人员只有扎实作风、增强本领,通过不断学习,丰富知识储备,提升素养能力,成为行家里手。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将畜牧技术推广培训项目纳入畜牧业发展项目总体规划,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加大畜牧业现代新型技术的培训,培养一批技术推广人员和科技带头人。提高基层畜牧技术人员待遇,适当放宽研究员(正高)、副高级职称、中级职称所占的比例和高级技术职称评定条件,出台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畜牧技术推广的政策措施。

  三是加大畜牧技术推广经费投入针对部分市、县、乡畜牧技术推广机构没有专门的推广经费或经费不足的情况,需要政府和财政部门的经费投入,专门列出畜牧技术推广经费预算,切实提升畜牧技术推广工作保障水平,改善工作环境,完善实验设施设备,建立学习观摩、试验示范基地,不断增强体系服务功能。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