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露:加快数字产业链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时间:2022-03-07 08:45:35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许雪亚 字号:【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亳州市政协副主席马露:

加快数字产业链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图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上刊文《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指出“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和促进农户增收的重要抓手和有效助推。如何加快乡村振兴数字化建设成为此次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亳州市政协副主席马露对此问题十分关注,她认为,尽管近年来数字农业发展迅猛,但当前农业数字化尤其农业数字产业链环节还存在薄弱环节、衔接困局,较多在单点推进,发展滞后,创新不足,削弱了对农户实现持续增收的支持作用。

  马露委员分析,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原产地环节的数字化建设不足。农产品主产区的数字基础建设还比较欠缺,农产品的品质良莠不齐,距“标准化”差距较大。农产品的生产依然存在“靠天吃饭”,面临价格、气候、国际供需等重重不确定因素,农户收入不稳定,影响农户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二是缺乏针对数字经济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根据2021年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59.2%,城乡数字鸿沟差距依然较大。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相适配的数字发展环境,掌握一定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数字经济在农村顺利推行的前提,目前大部分农户群体没有养成基本的数字素质,无法融入数字经济发展体系,数字经济对三农的重塑作用有限。

  三是农业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节点亟须打通。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出村”受到仓储物流的极大限制,物流环节的数字化程度会深度影响整个农业的数字产业链的联通。而目前农村物流基建数字化转型还较薄弱,需下大力气进行改造升级。

  四是基于产销数据的科学决策不足。尽管一些农村地区的数字基建已经完成,但是面对海量的数据,相关数据分析却跟进不足,难以形成科学的决策,对农业生产、销售的指导作用有限。对数据的利用不充分是农村地区农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又一难题。

  五是三产融合数字化发展明显滞后。三产融合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对农业发展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一些地区存在的传统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和线下营销渠道的狭窄,影响了农业三产融合的质量。

  为此,马露委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在生产端鼓励平台企业打造数字原产地工程。通过构建农产品标准化及可追溯体系平台,实现源头数据实时采集及农业投入品控制,对各环节各主体产生的追溯信息进行及时处理,实现追溯信息的上下游关联,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监测、研判和预警,从而构建起农产品安全、全面、规范的统一技术支撑平台。让消费者可以通过移动端了解包括产品、认证、检测及批次等详细数据。政府对主要粮食作物和地方特色农产品的数字化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加大对实施农产品生产数字化的政策支持。

  二是打造乡村数字经济领域的线上公共服务体系,缩小城乡在数字经济上的公共服务差距。首先,要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提高网络信号稳定性、提升网速等方面补足短板,完善数字环境保障,提高数字设施和智能产品服务能力;其次,提升农民运用互联网能力。在不少农村,留守在家的多为老人和儿童,他们中还有不少人不能熟练使用互联网。可以通过持续开展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上网扫盲”,发挥电商工作人员、大学生村官、驻村工作队员和志愿者的作用,对农村“互联网新手”进行指导或培训。再次,充分依托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积极开放教育培训资源,共享优质数字技能教学资源,鼓励企业开发设立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网站、移动应用程序和公众账号等,为数字资源提供多样化获取渠道。

  三是通过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手段,将农产品供应链在生产、加工、流通、零售等环节割裂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紧密连接。一方面,应从国家层面统筹加大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扶持力度,建设农产品冷藏基础设施,鼓励大型电商、商贸流通企业建立规模适度的冷链物流集配设施。鼓励物流企业借助数字化信息技术,分析农产品流量及市场流向,基于区域居民消费水平和地理特征,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此外,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物流和零售等各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和溯源,实现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全方位可溯源的数字化管理,实现农产品流通与物流配送的一体化。

  四是支持平台企业做好数据挖掘分析,提升农业数据价值。首先,推广通过数字化设备如田间摄像头、空气温度湿度监测、土壤环境监测、无人机航拍等,以实时“数据”为核心来帮助生产决策的管控和精准实施。其次,做好外部数据分析,主要通过抓取各类农产品销售的数据,形成数据库,利用海量数据和模拟结果来指导生产决策,以降低生产成本、优化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品产量和质量。再次,基于农产品营销数据,开发农产品营销新的商业模式,运用“社交电商+数字化熟人经济”“互联网+社群营销”“大数据+精准服务”等,提高农业产销效率,平稳农产品价格预期,让农户从农业生产中获取稳定的收益。

  五是构建政府、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互联网+农业”发展格局,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积极开发农业与其他产业互联网下融合的新模式,如发展乡村旅游,依据自身特色打造属于拥有自身特色的IP文化属性,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来推动旅游销售新模式,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探索实现农文旅产业融合新途径,有效助推农户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