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华:推进农业标准化 更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时间:2022-03-10 08:56:38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杨宗辉 字号:【

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陈晓华:

推进农业标准化 更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产出放心的农产品关键要靠农业标准化。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开展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完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陈晓华围绕“推进农业标准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相关建议。

  农业标准化成效显著,但水平仍偏低

  陈晓华表示,从调研看,这些年农业标准化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我国农兽药残留国家标准超过1.3万项,农业行业标准5000多项,各地创建“三园两场”(果菜茶标准化示范园、畜禽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8万个,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近5.9万个。实践证明,农业标准化有效促进了农业集约化、绿色化、品牌化协同发展,有利于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但与此同时,我国农业标准化与老百姓的期待比,与农业高质高效的要求比,与发达国家发展状况比,水平仍然偏低。陈晓华介绍,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标准体系不完善,结构不够合理。欧盟有15万多项农药限量标准,日本有5万多项,美国有1.2万项,我国农业生产标准的数量还比较少,特别是特色小宗作物、小品种动物及水产品的限量标准缺失比较严重。而且,标准制定主要集中在安全方面,对绿色发展、品质提升、营养健康等关注得不够。二是制标用标“两张皮”,标准化推进困难较多。标准化生产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成本,由于农产品优质优价还没有完全实现,影响了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政府对标准化生产的支持也存在“撒胡椒面”或“人为垒大户”问题,标准化推进参差不齐。

  加大力度,以农业标准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为此,陈晓华建议,应当以更大力度推进农业标准化,切实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按标生产、依标监管的轨道,以农业标准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把农业标准化纳入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中央层面要做好顶层设计,在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中明确农业标准化要求,抓紧编制农业标准化发展专项规划,把标准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主攻方向进行布局。推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农业产业园区、大中城市郊区以及有条件的“菜篮子”大县等率先实现标准化生产,压实地方责任,把标准化生产纳入对地方党委政府乡村振兴、食品安全等考核体系。各类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生产项目资金安排、产品品牌认证等都应与农业标准化挂钩,作为重要评审依据,形成推动农业标准化的倒逼机制。

  二是构建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标准体系。坚持“有标贯标、无标制标、对标达标”,做好标准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工作,拉出清单目录,组织团队研究,抓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营养品质、包装分级、绿色发展、小宗品种等方面标准,加快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支持各地和各类行业组织围绕主导品种和特色产业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并与生产指导、技术推广相结合,针对性开展技术培训,通过明白纸、生产挂图等形式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使生产标准和规程落地见效。

  三是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带动机制。持续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及龙头企业等创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实现标准制定、组织实施到跟踪评估的一体化推进,以点带面,带动全产业链标准化。发展“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合作社+农户+标准”等模式,把标准化嵌入投入品管控和作业流程,通过社会化服务、托管农业、订单农业等,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引导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步入标准化轨道。

  四是加大农业标准财政经费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中央层面按标准制定计划,稳定安排项目保障资金,并统筹设立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转移支付项目,每年选择部分“菜篮子”大县,对农民按标生产、减肥减药、绿色防控等给予补贴。各级财政增加资金支持农业农村部门开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相关原料和生产基地、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组织开展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试点。加快健全农业标准化工作机构和专业队伍,并保障必要的工作和人员经费,建立农业标准化工作激励机制,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