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锚定农业强国 加快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时间:2023-02-23 07:05:40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开局起步的重要一年。安徽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加快推动安徽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努力多种粮、种好粮。一是完成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产量稳定在820亿斤以上。持续推行“单种、单收、单储、专用”和“按图索粮”订单式生产,全省优质专用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0%以上。二是完成大豆油料扩种任务。以开发利用冬闲田为重点,扩种油菜100万亩,统筹花生、芝麻等生产,实施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完成100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三是抓好生猪等“菜篮子”产品生产。稳定开展生猪产能调控,确保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稳定在120万头左右,规模猪场(户)保有量不少于5400个。抓好蔬菜、水产等“菜篮子”产品生产,全年新增设施蔬菜播种面积21万亩以上,确保价格稳定、供应充足。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夯实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一是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新建高标准农田200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10万亩,统筹推进25万亩高效节水灌溉。二是加快农田水利“最后一米”建设。加快建设从水源到田间、田间到沟渠的灌排体系,新建和改造农田机井1.5万眼、塘坝4.9万座、排涝站462座,全面完成剩下的1.61万座问题机井整改任务。三是加强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建设。创新管护方式,探索建立“保险管”与“自主管”相结合的长效管护机制,确保高标准农田能用适用。

  推进科技强农向全链条延伸。以产业急需为导向,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一是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新收集一批农业种质资源,再建成10个左右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场(区、圃、库)。继续实施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及畜禽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加快选育一批高产稳产、高抗广适、专用特用的新品种。二是深入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新建省级科技特派员团50个。加快补齐农技人员缺口,加强农技人员培训。三是深入推进数字赋能。深化数字农业“5+8”试点,推进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建设,新增数字农业工厂、数字农业应用场景各100个。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发展到1200亿元。

  推进机械强农向全过程覆盖。持续深化机械强农,着力向产前产中产后覆盖。一是扎实推进农机补短板。今年全省要完成大型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等农机装备研发任务50项。二是扎实推进“三中心”建设。新增水稻育插秧中心120个、粮食烘干中心180个、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30个。持续推进机械强农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覆盖,大型复式智能高效机械占比提高到2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84%。三是扎实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新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500个、新增库容50万立方米。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一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用好商协会招商、基金招商等方式,继续办好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面向产业链关键环节招商,引进更多链主企业和配套企业。二是大力发展十大绿色食品产业。力争全年十大产业产值达到1.2万亿元,增长超过10%。新建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00个。新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800个。三是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新增产值超10亿元龙头企业10家、产值超50亿元加工园区3家,创建3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四是大力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达1000亿元。大力发展徽州臭鳜鱼、淮南牛肉汤、符离集烧鸡等预制菜产业,力争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实施农村功能品质提升行动,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舒适度。新增农村改厕24万户,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27%以上。建设700个以上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到93%、83%。抓好长江“十年禁渔”。二是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完成农村公路提质建设3000公里以上。继续推进皖北地区喝上引调水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9.6%。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三是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度。推动村级卫生室全部达标,县域内就诊率达85%左右。新增1500个村级养老服务站,覆盖率不低于40%。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以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为重点,着力建设善治乡村。一是抓好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创建。持续抓好省级试点示范工作,总结试点示范工作经验,开展绩效评价,切实发挥好典型引路作用。二是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进一步拓展积分应用领域,细化事关村民切身利益的治理清单,提升治理效能。发挥好农村“一约四会”作用,解决好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三是抓好平安乡村建设。推进承包地、宅基地矛盾纠纷治理,着力解决好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涉农信访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利益。落实好农机、渔业等安全生产要求。

  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精神,着力深化新阶段农村改革。一是深化“小田变大田”及“大托管”服务改革。因地制宜探索“小田变大田”多种实现形式,新增改造513万亩。大力推广“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服务主体+农户”的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新增“大托管”服务面积300万亩。二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二轮土地承包2024年到期的26个县(市、区)各选择1个乡镇开展省级试点。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三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高农村“三变”改革质量,开展“三变”改革的村占比由78%提高到83%,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占比由15%提高到18%,新培育产业带头人2万名以上。

  推动农民增收向全方位拓展。深入实施“四项行动”,力争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一是实施好农民工资性收入倍增行动。实施好“121”行动计划,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就地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新增就近就业人数48万人,乡村公益性岗位稳定在30万个。二是实施好财产性收入扩量行动。推进土地规模化,提高土地流转收入,土地流转率由57%增加到60%,300亩左右集中连片流转占比由33%增加到40%。三是实施好经营性收入壮大行动。抓好乡村产业发展,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家庭农场由23万个发展到24万个,合作社稳定在11万个左右,提高联农带农增收能力。四是实施好转移性收入提升行动。继续加大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岗农民的岗位技能培训,开展培训30万人次以上。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的指导意见》,确保低保标准提高4.5%左右。

  强化三农保障支持举措。严格落实“四个优先”要求,着力强化乡村振兴要素保障。一是发挥多层次资金支持作用。省级统筹新增11亿元支持粮食生产。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不低于9.6%,省级统筹2%市县土地出让收入用于乡村振兴。加大“裕农通”建设力度,力争全年涉农贷款增幅达到10%以上。推进“农业保险+一揽子金融产品”行动,力争全省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超过50亿元,增长20%。二是强化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科技下乡、能人返乡、青年留乡、企业兴乡“四乡工程”,培育高素质农民3万人。实施“徽农之星”乡村人才培养计划,重点选拔200名优秀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三是落实乡村用地保障政策。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安排至少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以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辅助设施建设。创新选择100个优质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