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评论:让农耕文明焕发时代光彩
时间:2024-03-11 09:36:30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中国农村杂志社评论员 丁钇清 字号:【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都关注如何更好传承发扬农耕文明。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成都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潘裕萍建议“尽快出台‘村史馆建设指导意见’,明确职责分工、目标要求等,规范建设管理。通过征集村民捐赠的老物件、文物等方式丰富展品,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VR、AR等活化展示方式,让村民和游客能够更直观、生动地了解村庄的历史和文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千百年来,农耕文明及其孕育出的乡村生活为华夏儿女提供了大量生产生活知识、民俗习惯以及社会道德,蕴藏着中华文化独特精神气质。可以说,农耕文明奠定了我们乡村文化的基调并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的内涵。正如费孝通先生提到的,“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土地里长出来的”。

  因此,不仅要保护和传承好我们宝贵的农耕文化财富,还要讲好现代文明下农耕文明的新故事。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认为,城乡文化空间应相互赋能,城市的优势资源可以更多进入乡村。

  这就需要充分挖掘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互通互联的价值要素,厘清传统文化变与不变的关系,走一条既扎根乡土又超越传统,既面向现代性又坚守乡村本真的道路,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浇灌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之花。

  一方面,努力传承发展农耕文化。对优秀乡土文化资源应做到心中有数,创新加强农业文化遗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例如通过建设村史馆,修编村史、村志,开展村情教育,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等,把乡村独特的历史文化“留下来”。同时,创新探索支持、激励方式以及乡村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优秀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永续发展的优质资产,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促。在保护好的基础上,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另一方面,设法焕新升级农耕文化。应通过积极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村庄、集市等末梢延伸,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增加有效服务供给,推进数字文化资源进乡村,持续助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时代内涵,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同时,引导优质资源投入,探索建立文化帮扶机制以及乡村文化交流交易平台,活跃乡村文化市场,着力解决乡村文化供需不平衡等问题。

  从田园牧歌到家长里短,从青山绿水到梦里桃源,从刀耕火种到乡土情怀,这是古往今来无数农民群众的生活,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乡村的积淀。乡村文化振兴要兼收并蓄、吐故纳新,将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擦亮农耕文明的时代光彩,激发中华优秀乡村文化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