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服务 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柯炳生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本文就继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持续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谈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
农业科技创新的突出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创新在保障我国粮食供给能力方面具有三个突出作用:提高单产、提升质量、降低成本。
我国的耕地面积紧缺,现有耕地总面积为19.29亿亩,占世界耕地面积的9.3%;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7亩,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不小差距。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耕地严重短缺的格局不会改变,这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国情。
据海关总署数据统计,2024年,我国进口了约1.58亿吨粮食,其中大豆1.05亿吨,大麦、玉米、小麦、高粱、稻米等谷物合计5019万吨。据测算,如果这些粮食在国内生产,需要9.5亿亩耕地。其中,大豆需要8亿亩,其他粮食需要1.5亿亩。未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畜产品的消费需求还会继续增长,从而需要更多的饲料粮。要增加国内饲料粮生产,只有靠提高单产。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第一条重要措施就是“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事实上,不仅仅粮食单产的提高非常重要,任何一种产品单产的提高都非常重要。例如,2024年,新疆棉花总产量约为569万吨(占全国92%);单产约为155公斤/亩,而1978年约为24.5公斤/亩。同样生产569万吨棉花,2024年比1978年少用耕地面积近2亿亩。按照我国北方8省市玉米主产区的单产水平,可以生产9000万吨玉米,相当于2024年玉米生产总量的3倍。由于我国棉花生产快速向新疆集中,我国东部省份几乎已经看不到棉田了。河南、山东和河北等地原来用于种植棉花的耕地,现在绝大部分都种植了玉米。这也是近年来我国玉米面积大幅度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稻谷和小麦的单产水平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显著高于主要生产大国的单产水平。有一些国家的单产水平比我国高,但这些国家都不是生产大国。在稻谷和小麦方面,我国的差距主要不是单产水平,而是产品质量,主要是杂交水稻和普通小麦的口感不够好。并且,我国稻谷和小麦的生产成本也比主要出口国高,尤其是土地成本和劳动成本。我国现在也有不少优质品种,但单产相对较低,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解决的办法是努力提高优质产品的单产,同时加快推进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提升优质产品的生产效益。“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也是今年一号文件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
我国玉米和大豆的单产水平,同世界主要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比较,都有明显的差距。玉米方面,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产量和出口量都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左右。我国的玉米单产水平不到美国的60%。大豆的情况类似,巴西和美国是世界最主要的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合计生产占近70%,出口占85%。我国的大豆单产水平不到这两个国家的60%。这意味着,在玉米单产和大豆单产提高方面,仍然有较大的潜力。
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强调了几个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
第一个关键领域是育种技术。一号文件就“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等方面作了重点工作部署。种子技术在提高产量、提升质量、降低成本三个方面都具有关键作用。以水稻为例:在提高产量方面,各种杂交稻品种产量优异;在提升质量方面,五常大米的“稻花香2号”是典型代表;在降低成本方面,云南大学培育的多年生水稻“云大26号”节本明显。
第二个关键领域是农机装备技术。一号文件就“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等研发应用,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作了部署。农机装备技术也对提高产量、提升质量和降低成本具有突出作用。例如深耕作业有助于提高单产,机械化收割有助于争取农时和减少损失,规模化的耕种收有助于优质品种的采用,从而提升产品质量,等等。而在降低成本方面,机械化的作用最为突出。美国粮食生产中,人工成本在生产总成本中仅占4%左右。在我国,尽管近年来机械化快速发展,已经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但占比仍然较高。
第三个关键领域是资源技术,主要是水肥药等农资的使用技术。这方面最突出的作用,也是降低生产成本。此外,也影响到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这三个方面,主要是关系到大田作物生产。而对一些蔬菜、水果和花卉来说,设施栽培技术非常重要。设施栽培技术最突出的作用,是显著改变产品上市时间、扩大高附加值产品种植区间、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从而既促进农民增收,也更好地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而对于畜牧水产养殖业来说,除了品种技术之外,设施技术、饲料技术、养殖技术和防病技术,是最为关键的技术领域。在种植和养殖环节之后,即在产品流通消费的过程中,储运加工技术十分重要。这方面的技术,不仅要确保产品数量和质量不受损失,而且还需要增值,包括在时间上、空间上和形态上,从而更好满足消费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对不同形态产品的消费需求。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可以说,在数字经济时代中,前述各个领域的科技创新,都需要智慧农业不同要素的支撑;智慧农业要素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就是对传统农业技术的提升。智慧农业的最终表现,也离不开提高产量、提升质量和降低成本。
在非农业领域,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作用非常突出。而在当前的农业领域,主要的科技创新成果还大多是由科研机构和高校牵头完成的。在国家科技大奖中,2000-2023年涉农奖项为620项,其中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全部由院校获得;科技进步奖的95%以上由院校获得,由企业牵头的成果不到5%。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农业科技创新的服务模式
科研成果的落地,需要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即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我国的小农户数量庞大,规模较小,如何让他们掌握和使用最先进的农业技术,尤属不易,更为重要。
我国目前提供农业科技服务的主体主要有三大类:一是传统的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二是涉农企业,三是农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其中,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既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初始源头,也是农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高地。因此,随着农业发展对新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日益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方面发挥着引领性作用。
2009年由中国农业大学初创的科技小院模式,融农业高层次应用人才培养、科研和农技服务于一体,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根据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联盟的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经建立起了1567个科技小院,覆盖了全国所有的省份和157个农业硕士培养单位(涉农高校和中国农科院)。
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的回信中,肯定了科技小院学生“自找苦吃”的精神,勉励青年学子“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202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广科技小院模式”,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这既是对科技小院模式的高度肯定,也是对推广科技小院模式、支持科技小院工作的最新要求。
科技小院的独特特征是研究生“长住生产一线”,“长住”就是贯穿整个生产过程。这样,就能够及时发现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农民获益,生产单位获益,研究生获得了锻炼提高。所有参与科技小院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合作共赢。因此,科技小院具有很好的可持续性和可推广性。各地政府部门,尤其是县级政府部门应重视科技小院的积极作用,强化对现有科技小院的支持政策,并推动建立更多的科技小院,在助力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果。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