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县推动宅基地空间置换 盘活城乡大棋局
时间:2024-07-01 15:52:37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龙游县针对城镇化率低、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实际问题,坚持城乡“一盘棋”理念,始终把“宅基地空间置换”作为推动城乡要素流动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牵引性抓手,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跨县指标调剂和异地搬迁安置等政策,探索出一条空间置换、城乡融合、共富发展的新型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目前累计转移农村人口近5万人,宅基地空间置换近万亩,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值超过百亿元。

龙游县农民集聚转化动员大会

  一、全域科学布局,打通空间置换路径。一是重擘空间蓝图,科学规划导控体系。建立以“战略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实施方案-分片区方案”的国土空间规划传导体系,将割裂的乡村、城市、产业等要素串联,着力打破城乡二元格局。深化“集聚村”“控制村”和“萎缩村”三类村庄分类体系,促进乡村空间资源的科学配置。推出“721”梯度导控体系,即农村迁出人口70%进城、20%入镇、10%到中心村,通过“以地换房、以地换地”等方式,促进农村人口向县城、中心镇集聚,加速城镇化进程。二是重塑政策体系,实现空间盘活挪移。把“农民有意愿、财力可持续、发展高质量”理念贯彻全过程,在不减少耕地面积和不增加建设用地总量的前提下,利用城乡增减挂钩政策,将农户自愿退出宅基地复垦指标置换到中心城区和中心镇,用于安置小区建设。利用省内跨县指标调剂政策,将指标调剂收益作为搬迁安置工作的资金来源。在整合异地搬迁等政策基础上,破解“开天窗”、生态红线制约等难题,创新推出“无房户”安置政策,基本实现“愿聚尽聚”。三是重构运作体制,实现高效可持续发展。改变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率先试点“公司化运作+市场化安置”运营模式,推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安置”全流程运作体系。允许安置小区15-20%以内的现房向市场出让,收益弥补小区公共服务配套投入,实现资金平衡良性互动。创新“奔富通”多跨协同应用,推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专属“奔富码”,农民可自愿线上报名、线上审批、线上享受服务政策“一码通办”,实现空间置换全过程管理、全周期跟踪、全流程服务。

龙游县农民集聚小区--南海家苑

  二、尊重农民意愿,优化梯度置换方式。探索创新六种安置模式,保障搬迁农民权益的同时加快农民集聚转化速度。宅基地换安置房,针对有进城意愿的农民,包括无房户,给予建设成本价安置,而且可享受城镇职工的公积金贷款政策,目前已建设15个安置小区,承载近4万搬迁农户。宅基地换“房票”,针对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农民,推出“房票”安置,凭“房票”可购买县城商品房,按有房户5000元/平方米、无房户4000元/平方米对农民购买商品房进行房票补助,2023年选择房票安置的农民占总户数的60%。宅基地换宅基地,针对不愿进城又有建房需求的农民,允许农民跨乡、跨村迁建或村内“资格互换”,实现资产节约高效利用。目前共有跨村、跨乡建房700余户,通过宅基地安置资格置换,完成农村危旧房解危28套。宅基地换养老,针对自愿放弃宅基地使用权交归村集体所有的孤寡、贫困、留守老年人,提供终身免费居住老年公寓,并提供配餐、医疗、生活补贴等政策。目前已建成232套老年公寓,覆盖18个行政村,153位老人入住。宅基地换配套,针对有闲置宅基地的村,可通过用地指标调剂收入支持村庄公共服务配套建设,2023年已完成文物保护综合利用113栋,改造用于退役军人服务站、农家书屋、垃圾兑换超市等服务设施71栋。宅基地换收益,针对想保留宅基地使用权又无用房需求的农民,通过将宅基地流转或入股方式给村集体,用于发展乡村产业,实现收益分红。

龙游县团石未来乡村红船头村安置小区

  三、均等共享服务,充分保障农民权益。一是暖心政策促转化。迭代升级《龙游县高质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暖心十条措施(试行)》2.0版,推出了五项免费、十项优惠、四项优先,八项超市民待遇等“暖心”举措,解决农民就业、就学、养老、医疗、公共服务等高频需求,实现“农民权益可保留,市民权益可享受”和“聚得下、融得进、富得起”。首创“公农贷新模式”,农业转移人口一次性补缴6个月公积金后,即可享受住房公积金贷款,近3年累计向集聚农民发放贷款2.5亿元,让利2600余万元。二是提升素质促就业。在生态工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试点基础上,依托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发展,以“职业培训+学历教育”双轮驱动,落实“131服务”就业帮扶模式,即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1次职业培训,畅通就业转化通道。通过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工程,加强“龙游技工”“龙游保姆”等职业技能培训,让农民有“一招鲜”技能。落实公益性岗位、爱心岗位,解决低保低边、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就业问题。已累计培训1.2万人次,建成各类新社区工厂和共富工坊130余个,累计带动就业2.4万人以上。三是激活产业促共富。将搬迁农民原有的承包山林、农田等,通过“耕地管家”等平台,以租赁、托管等形式进行市场化运作,为农户每年带来不低于500元/亩租金收入。创新村集体入股“共富大楼”模式,由国资公司统一运营,村集体以保底加分红的形式获得回报,已有13个村入股975万元。2023年,全县村均经营性收入60.8万元,同比增长17.6%。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