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深入实施“农创团”工程 赋能青年入乡创业就业
时间:2024-07-01 10:14:01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农创客创业创新大赛

  培育发展“农创团”,是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万工程”的重要举措,是深化“两进两回”行动的主要途径。近年来,台州市通过创新组织聚才、孵化项目选才、整合政策引才、传承文化用才、对接高校育才等方式,一体推进“农创团”工程,在全省率先全市域开展农创客点亮乡村行动,全方位培育孵化农创客,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目前,已培育5759名农创客,涉及种养殖、深加工、农村电商、供应链管理、乡村旅游等乡村一二三产全领域,产业年产值达13.18亿元,带动周边11.21万农户实现增收。

首届“众创乡村”项目路演——农创客项目授信

  一、集成优质资源,组建分级结对“帮扶团”。建立农创客“9+N+X”分级帮扶机制,县级组建9个涵盖农业、电商、文旅、金融、法律等方面的专家顾问团,镇级配强N个由农办、农创联、银行、创业导师、律师、农技专家等组成的指导团,村级选好X个由驻村干部、村经社骨干、农村工作指导员、乡土专家、青年团干等组成的辅导团。打造“一农创客一帮扶团”,每个帮扶团由1个专家顾问团和若干个指导团、辅导团组成,“一对一”结对农创客开展项目运营、金融对接、法律咨询等精准帮扶。目前,全市已成立专家顾问团9个、指导团130个、辅导团2864个,“一村一农创客一帮扶团”实现全市基本全覆盖。

农创客重点项目——临海蜜桔标准化供应链农创项目

  二、推进项目孵化,打造示范带动领军团。聚焦农业产业“十链百亿”行动,围绕农林牧渔业产销及休闲农业、农家乐、农村电商、农村文化、乡村运营等“三农”领域,支持农创客牵头或参与创业项目,建立农创客重点项目库。组织农创客创业创新大赛,遴选30个重点创业项目,通过项目孵化培育30支农创领军团,在项目申报奖补、用地需求保障、金融优惠、学历提升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如农创客管炳华牵头的领军团负责实施临海蜜桔标准化供应链项目,作为市级农创客“三星”项目,其开展的数字果园、柑橘数字分选中心建设获补助240万元、项目贷款2%的贴息优惠,带动柑橘年销售3000余吨、农户增收2000万元,成功入选全国第四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

农创校园行(专场招聘会)

  三、优化政策支持,激活创新创业新动力。聚焦农创客从业领域,市县两级按“农创客扶持政策+N个乡村行业发展扶持政策”,整合形成农创客扶持政策清单“农创汇”,支持农创客做大做强。对全市农创客专项推出“台富·农创贷”,金融机构单列超34亿元信贷计划,重点支持“农创赛”项目,贷款利率较同类贷款利率至少优惠10%—20%,担保费率较同类业务担保费优惠不低于0.15个百分点。财政在金融机构优惠基础上,再分档给予农创客1%—2%的贴息支持,将“台富·农创贷”纳入“政银担”系统白名单,农创客向系统中担保机构进行贷款时,所有担保费用由财政100%给予补贴。同时,全市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4300万元,全域兜底农创项目。动员银行等金融机构围绕“农创贷”应知尽知、应授尽授、更好落地开展走访、跟踪服务等工作。目前,累计走访农创客3655家次,授信10.26亿元,累放7.45亿元;其中首轮30个农创客重点项目已授信5852万元,将撬动社会投资1.23亿元。

台州学院教授实地指导农创项目

  四、挖掘传统资源,培育农耕文化传承人。引导农创客参与传统技艺和非遗文化挖掘,支持创办杨梅古法种植、古法榨油等传统技艺企业,保护传承传统工艺。搭建“青垦云集市”“数智青农网络直播”等载体,推进文创产品与电商融合发展。目前,农创客挖掘利用杨梅、古村等文化资源23类。如农创客杨春林深耕古杨梅,打理的古杨梅林被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被评为第四批全国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农创客“杨梅郎”赵江波开启仙居杨梅“云销售”时代,带动仙居46%的杨梅专业合作社参与网络销售,助力农民人均增收8500元,同比增长23.8%。

  五、探索政校互通,搭建农创育才主平台。开展农创进校园活动,举办“农创客点亮乡村·校企合作周”活动,通过农创专场招聘会、农创沙龙、农创产品进校园、优秀农创客宣展等活动,厚植院校农创氛围。引导优秀农创客担任创业导师,指导大学生参与农创项目,为农创团发展壮大提供高质量的生力军。依托乡村振兴学院、农民学校等,建立农创客人才培育基地,重点将农创园、青春小镇等平台创建纳入农创客阵地建设。目前,全市已开展专家导师助力农创客创业100余次,吸收高校毕业生参与农创项目实践80人次,2023年已入选省农创客示范基地6家,新建青创农场22家。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