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工坊促进乡村物质富裕精神富有
时间:2024-07-01 13:49:06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浙江省积极整合优势推进非遗工坊建设,明确促进“项目传承发展”“赋能产业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实践导向。截至2023年12月,全省已建成省级非遗工坊87家,市级非遗工坊292家,县级非遗工坊1274家,开办非遗技能培训班875次,培训各类人员2万余人,吸纳就业(含灵活就业)超42万人,“工坊+农户”等形式产业链延伸带动就业近600万人。4个非遗工坊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的首批非遗工坊建设典型案例;非遗工坊建设经验获得文旅部非遗司《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摘报》刊发并入选文旅部“浙江文化和旅游赋能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一批典型经验”。

在桐庐召开全省非遗工坊培训交流活动

  一、突出特色、建强机制,构建非遗工坊新体系。研究制定《浙江省级非遗工坊建设指标体系》,确定5个1级指标、16个2级指标,引领并推动初步形成了浙江特色的省、市、县(区、市)三级非遗工坊体系。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坚持分型推进、错位发展,着力打造6种工坊类型:就业增收型,开展技能培训,促进就地就近充分就业;项目集聚型,整合多个非遗项目,开展关联共创;政府引领型,村委会、乡镇政府等机构统筹资源,研发产品,扩大品类,提高产能,渗透渠道;强产业链型,关注三产联合,打通上下产业链,做强做深文旅融合;数字赋能型,关注数字化产品和平台,探索非遗数字藏品交易;跨区域帮扶型,鼓励具备条件的非遗工坊与山区26县地区工坊的互动协作,支持省内非遗工坊与贵州、四川等西部省份开展帮扶合作,提升非遗助力共富实效。各级各类非遗工坊极大促进了非遗保护利用,87个省级非遗工坊依托117个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开展传承创新实践,1274家各级非遗工坊切实提升1200多项传统工艺项目传承活力。2023年12月,省级非遗工坊销售额达到15.53亿元,其他非遗工坊销售额159.29亿元,全省各级非遗工坊培育品牌744个,在技艺创新、品类拓展、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成效显著。“嵊州竹编”省级非遗工坊创新开发竹编茶桌、茶盘、茶具收纳盒等茶系列产品40余种,深受市场欢迎;温州“贝雕”省级非遗工坊通过改进贝雕技艺,研发各类贝雕产品,申请半屏山、东海贝雕、阚螺等3个商标、200多项外观专利和10余项知识产权。

省级非遗工坊产品

  二、创新驱动、全链发力,点燃产业发展新引擎。强化“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在全省非遗工坊分布密集区建立20家传统工艺工作站,依托15家高校、12家研究机构、9家大型文创公司共建单位,针对非遗工坊开展“研究、研发、研培”,与非遗工坊互为支撑,提高创建水平、工艺水准和培养后备人才。依托“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工坊”模式,联动培训产业发展所需各类人才近4万人,其中非遗工坊培训近2万人,全省34个各级传统工艺工作站培训人员1.84万人;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非遗工坊中新收徒弟3927人,培养各类乡村能人及致富带头人1183人。深化产业联动,支持成立7个非遗工坊联盟,吸纳96家各级非遗工坊加入,形成有效的产品共创、流量互补、渠道共享,工坊效应倍增。通过创新转化促进相关产业之间关联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遂昌长粽”省级非遗工坊年生产长粽近20万根,联动梅干菜、养猪、龙须草、粽叶等产业发展。杭州桐庐县新合乡“新合索面”省级非遗工坊,将小、弱、散的索面逐步做大做强,2023年销售额1900万元,索面制作户年平均增收3.8万元;工坊结合红色研学、亲子营地等项目,年吸引游客20余万人次,促进了新合乡主题农文旅融合发展。

非遗工坊开展研学活动

  三、联农带农、结对发展,开辟助农增收新渠道。积极推动建立非遗工坊结对乡村发展机制,全省非遗工坊结对313个乡村,形成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典型人物、典型案例286个。全省各级非遗工坊吸纳固定就业人数25.71万人,吸纳灵活就业人数27.03万人。“遂昌长粽”省级非遗工坊以“非遗工坊+乡镇成人技校”模式,举办长粽技能培训班23次,1580余人参加培训,由县文广旅体局、人社局、农业农村局三部门联合对学员进行考核,合格学员可获得800元培训奖励,并推荐录用为工坊员工。“温岭草编”省级非遗工坊2022年培训和吸纳就业人员逾400人,带动10万闲散劳动力从事帽坯编织生产;“塘西百匠”非遗工坊汇聚当地80多名老手艺人,年创造产值超过5000万元;“萧山萝卜干”省级非遗工坊从种植、生产到销售全产业链带动,帮助 400 余户村民解决就业问题。“乐清铁皮枫斗”省级非遗工坊在贵州省锦屏县发展石斛产业,带动当地15个乡镇69个村的农民就业增收。

非遗工坊发展金融支持

  四、以文赋能、选树品牌,开辟助农增收新渠道。持续打造“非遗在社区”“浙江气派的非遗茶生活”“全民体验周”等非遗品牌活动,非遗工坊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民众感悟传统文化、享受美好生活、增强文化自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5月,全省79个涉茶的省级非遗工坊联动,举办“非遗茶生活市集”,为民众提供“宋韵·茶生活、匠心·茶生活、健康·茶生活、时尚·茶生活”;吸引近200万人现场体验和云“围观”。2023年11月,全省243家非遗工坊以“联创”形式,共创“浙江气派的非遗茶生活”,形成了茶非遗·印象系列、茶非遗·微醺系列、茶非遗·养生系列、茶非遗·变美系列、茶非遗·器派系列5大系列产品,提高了民众对非遗的参与度和共享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增进文化自信自强。

景宁非遗工坊参加“浙江气派非遗茶生活”展示活动

  五、强化激励、要素保障,激活长效发展新活力。组织工坊创建培训,凝聚创建共识,围绕“生产、就业、发展”开展工坊实践。编发工作简报,构建交流平台,加强信息分享和经验交流。推动非遗工坊所在地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纳入乡村振兴项目库,提供金融、场地和配套支持政策,建立产品目录,帮助拓展销售渠道。杭州上城区、温州平阳县等地对非遗工坊租赁场地给予补贴,最高给予经营用房60%—100%的租金补助;嘉兴海盐县等地对非遗工坊给予税收减免;金华东阳市、丽水遂昌县、台州天台县等地对非遗工坊给予5万元到10万元补助。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