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县创新“上安共富模式”打造乡风文明“上善若水”、生产生活“安家乐业”共富好地方
时间:2024-07-01 13:51:31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原省级重点贫困村开化县大溪边乡上安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开化“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殷殷嘱托,全面发扬“奋发奋进,敢想敢干”的“上安创业精神”,深入推进“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全省首创集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三产融合的红高粱产业和“红高粱、油菜花”一年两季轮作种植结构,成功打造“人人种高粱、家家有收入”的“上安共富模式”,幸福圆上“民富、村强、地方美”的乡村振兴梦想,成为宜居宜业、共富共享好地方。每年举办的红高粱丰收节获国家丰收节组委会、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100个丰收节庆特色活动之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雄富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

  一、挖掘原有资源最大潜力,创新适合当地的农业种植模式。按照“八八战略”论述里提到的如何发挥自身发展优势的精神为指引,积极转换发展思路,深入挖掘自身潜力转化为发展优势。村两委认真总结2012年至2014年三年间旱粮种植“只丰产不丰收”、市场竞争“交通最大制约”等试点经验,一致决定引入一种劳动强度不高,适合老人种植,水资源要求不高,不太需要灌溉水源,产品也不需要及时上市新鲜销售的旱粮作物。自2015年以来,在全省创新引入原种植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红高粱作物,并实施红高粱、油菜等旱粮作物进行一年两季轮作。红高粱、油菜种植强度低,对水资源需求不大,可以发挥村里缺水旱地等资源优势,还能带动村里半劳动力的妇女、老人参与生产。“全村没有一亩抛荒地,全村没一个‘闲人’”,通过发展“粱花”产业,一举解决了农村土地抛荒严重和低收入农户就业增收难题。同时,积极推进“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进行农作物景观化种植和村庄景点布局,实现“夏种高粱、秋看高粱红、冬种油菜、春看菜花黄”,打造成为钱江源国家公园连接千岛湖风景区的重要景观节点。

  二、提升现有资源最佳效力,创新三产融合的业态布局模式。不满足红高粱简单种植给村民实现增收,主动跳出传统农业一直以来把一二三产互相割裂、各自发展,农村只生产初级产品,附加值不高、经济效益较低的惯性思维,从红高粱、油菜种植到红高粱酒、油菜籽油加工、销售,再到红高粱、油菜花旅游,在村里新建红高粱酿酒作坊、油菜籽油低温压榨生产线等产品加工设施,与上海、杭州等地养老养生公司进行游客引流合作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与省农科院、衢州职院、市委党校等单位合作创办红高粱共富培训基地,对外开发研学培训旅游,打通农工商三个不同产业环节,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粱花”全产业链。深入挖掘“上善若水,安家乐业”的地方文化,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红高粱节、油菜花节等节庆营销活动,参加上海、南京、杭州等全国和省、市、县组织的农博会、年货节等产品展销活动,在县城和周边地区开设红高粱、油菜系列农产品品牌门店,向市场销售有更大经济附加值的红高粱白酒、红高粱面、油菜籽油、红高粱民宿(农家乐)等增值产品,实现产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全村红高粱、油菜系列农特产品年销售额已达600万元以上,亩均收入达10000元以上,带动在家300多位村民人均增收15000元以上。

夏种高粱秋看高粱红、冬种油菜春看菜花黄

  三、整合区域资源最强合力,创新联盟合作的乡村共富模式。以村集体持有的集体土地所有权为核心,对村民持有的集体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进行股份化改制,组建上安梯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进行统一管理,整合全村劳动力,组建新型集体生产队负责承包耕种、加工。目前,在家村民负责基础种植、产品深加工,年老体弱者参加红高粱籽、油菜籽收获后晾晒、景区保洁等工作,外出乡贤能人负责品牌宣传和产品销售,人人都参与到生产、销售和旅游等各个环节,做到人尽其用。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主动牵头联合全乡12个行政村,先后组建高粱红党建联建、红高粱产业协会、六都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等共富合作组织,成功创建全省唯一的红高粱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共同投资5300万元的红高粱共富酒厂投产后,将为12个村集体每年带来40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同时,上安村与县内其他乡镇种植红高粱村子、相关国企、科研和金融机构等合作,共同组建红高粱共富联盟,与浙江大学、省农科院、开化两山学院等单位合作开展高粱、油菜等生产技能培训,组建“红高粱师傅”队伍走入联盟村进行现场指导,每年培训指导40余场次4000人次以上,开化县红高粱产业已扩展至全县12个乡镇1.2万余亩,年产值已达7000万元以上。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