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成就百姓共富大产业
时间:2024-07-01 08:47:50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浙江农林大学竹子专家团队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小竹子做成大产业”等指示精神,坚持把论文写在竹产业振兴的征程上,通过在地方共建竹产业发展示范园区、共建研发中心、开展技术推广培训和乡土专家培养等方式,有组织地打造创新团队、科技特派员、乡土专家为一体的服务体系,开辟了“两山”转化新路径,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服务竹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近20年来,浙江农林大学竹子专家团队在浙江各地开展各类培训上万次,辐射推广面积超过百万亩,累计新增效益近百亿元,为广大竹农开辟了一条林业增收新途径,为浙江省“两个先行”贡献了竹业智慧。

材用竹林基地技术指导

  一、组团作战,探索形成“一亩山万元钱”精准帮扶模式。20世纪末,由浙江农林大学竹类研究专家方伟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来到遂昌县,为遂昌县竹产业发展开出了“药方”。随后,浙江农林大学以个人特派员、团队特派员、法人特派员等多种方式,选派了余学军、高培军等一批竹产业科技特派员,以接力的方式组团服务遂昌,将学校最新的实用竹林经营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广大竹农。在1.56万亩的毛竹冬笋定向培育试验点,冬笋产量平均每亩达到357公斤,相关技术在省内外进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成效。如今,浙江农林大学已与遂昌县签署《“全校服务全域”战略合作协议》,整合全校力量服务遂昌全域,合力打造山区县共同富裕先行样板。

  浙江农林大学竹子专家团队紧扣竹农需求,围绕竹产业发展瓶颈问题开展技术研发与推广,刨切微薄竹生产技术、竹炭生产关键技术、竹林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与增汇减排技术、竹资源高效培育技术分别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浙江农林大学竹子专家团队先后在浙江各地开展各类培训数以万计,辐射推广面积超过百万亩,累计新增效益近百亿元,同时还培养了一批“行走于田间地头,服务于乡村群众”的竹乡土专家团队。

方伟教授在现场培训

  二、科技赋能,聚势强链改变安吉竹产业。浙江安吉是我国著名的竹乡。上世纪90年代,浙江农林大学组建了浙江省首个竹类研究所,在得知安吉筹建竹种园的信息后,竹类研究所立即组团行动起来,为安吉竹产业的规划和发展出谋划策,组织专家及学生参与到竹种园标本的制作、毛竹栽培技术推广中去。1998年安吉与浙江农林大学合作,探索开展毛竹现代科技园建设项目,随后浙江农林大学在安吉山川乡建成竹类研究所实验中心,针对竹林复合经营、笋用林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开展生产技术实验和推广,定期指导竹农实施定向分类经营、开展技术培训……在专家教授的技术支持下,安吉毛竹现代科技园建设进展迅速,短短几年时间,科技园总面积达15.1万亩,其中核心区面积9800亩,示范区27200亩,辐射区8.7万亩。帮助安吉竹产业实现了从卖原竹到卖竹产品、从单纯加工到链式经营的跨越,竹产值一度超过200亿元,为“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安吉”作出了积极贡献。

  安吉县孝丰竹产业科技园区的浙江佶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不到两年的竹炭高新企业,对人才和技术需求迫切。得知浙江农林大学张文标博士是竹炭领域的博士,公司专程上门邀请他担任企业技术顾问。在张文标的指导下,公司自主研发的竹炭生产技术,不仅将毛竹下脚料等加工成为附加值更高的活性炭,而且实现了能源的循环使用和低能耗无污染生产竹炭,企业规模和效益迅速提升。在当前“以竹代塑”倡议下,地方竹产业发展处于瓶颈期,如何强化科技赋能,助力竹产业转型升级,浙江农林大学竹子团队持续在努力。

桂仁意教授在竹地里指导

  三、助力共富,把竹子种在“东西协作”帮扶中。2018年,在浙川“东西协作”机制下,浙江农林大学竹子专家团队核心人员余学军受邀挂职宜宾市政府副秘书长,专责推动竹产业发展,制定宜宾竹产业发展规划,与宜宾共建林竹产业研究院、宜宾学院竹学院等。在充分的一线调研基础上,基于宜宾竹产业发展趋势,浙江农林大学与宜宾签署竹产业合作协议,双方以共创创新载体、派驻技术专家团队、互派干部挂职、科技扶贫特派员团队、联合申报项目、联合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联合培养人才、技术培训和示范园区建设等方式深化合作,帮助宜宾由单一的纸浆原料林向笋材两用林方向转变,走竹浆纸纤维与竹食品双轮驱动之路,推动宜宾竹产业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22年宜宾市竹产业综合产值353.48亿元,是2017年的4.9倍。

专家们在毛竹基地里现场指导

  近年来,浙江农林大学竹子专家团队积极践行“三三战略”:立足中国亚热带地区三大经济圈主要竹产区,服务世界三大竹区,坚持走出去,把浙江竹产业发展的成功模式输送到四川、广东、江西、安徽、重庆等10余个省(直辖市),不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成就百姓共富大产业,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等国家战略贡献竹业智慧。

社会服务实践团队指导竹农开展工作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