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县标准化引领探索贻贝产业共富发展新路径
时间:2024-07-01 09:07:01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嵊泗县坚持以“两山”理念为重要指引,聚焦贻贝产业标准化发展,围绕“国家绿色渔业实验区”战略定位,全面推进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探索具有鲜明海岛特色的嵊泗“两山”实践创新模式。全县拥有全国最大的贻贝养殖基地,贻贝养殖面积达3.14万亩,年产量达23.28万吨,占全国产量三分之二,年产值超8亿元,惠及当地转产转业渔民近6000名,年平均收入达5.2万元,养殖户户均年收入30万元,推动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增长38%,带动230户低收入农户月增收3000余元,率先为海岛地区开创出一条别开生面的共同富裕之路。

嵊泗县贻贝万亩海上牧场

  一、依托标准体系建设,撬动迭代化共富杠杆。以创建贻贝绿色养殖省级标准化试点为契机,建立健全覆盖贻贝绿色养殖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提高贻贝养殖的整体水平。一是发布行业化团体标准。组建集“产、学、研、游”四元素为一体的贻贝标准化专班队伍,完成《嵊泗贻贝苗种》《嵊泗贻贝干品》《嵊泗贻贝冻品》《小包装嵊泗贻贝鲜活产品》《海洋贻贝养殖用浮子》五大团体标准的发布,推动浙江省地方标准《贻贝养殖技术规范》的修订,形成了从育苗到养殖再到加工的标准化体系,带动整个贻贝产业实现质的飞跃。二是打造联盟化质量标准。2021年“嵊泗贻贝”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项目重点联系指导名录,嵊泗于2023年制定出台《地理标志产品 嵊泗贻贝》舟山市地方标准,对其生产条件、原辅料控制、生产加工过程控制、检验制度、包装、贮存、运输以及产品追溯召回等内容予以标准化严格设定,为地理标志产品企业授权提供了“入场券”。截至目前,已帮助9家企业、专业合作社获得红标授权,惠及养殖户200余家。三是签订标准化休养协议。为抢占贻贝市场销售定价权,在每年的4月1日0时至6月30日24时持续推行“休养生息”执行令,签订《厚壳贻贝“休养生息”政策自我规范协议》,促成贻贝品牌产品的经济增值效应。目前,共与800余家养殖渔户、加工企业签订修养协议,签订率达到100%。政策实施后贻贝总产值每年递增10%以上,贻贝质量和数量同步向好。

嵊泗县枸杞乡养殖户收割贻贝现场

  二、强化标准组团帮扶,织绘共富化海岛画卷。整合现有政策和行业资源,推出一系列组团化精准指导服务。一是推动标准应用工程。广泛开展标准宣贯培训。通过县贻贝协会重点培训、企业内部培训、实地培训等多种方式,确保标准宣贯的力度和效果。联合各乡镇部门及辖区内加工企业、养殖合作社、养殖渔户等涉贻单位实施应用覆盖攻坚行动,重点围绕养殖管理、加工监督、流通管控、销售跟踪和服务管理等五个全周期场景建设,实现贻贝产业场景建设与标准应用的深度融合。二是启动标准组团服务。建立贻贝品牌指导服务站,对涉贻企业实施质量标准、知识产权、品牌建设等组团化指导,提升“嵊泗贻贝”品牌品质,实现产业链升级;同时针对品牌意识淡薄、管理松散和产品特征不明显等问题,开展标准诊断、信息咨询、技术检测等精准帮扶,帮助涉贻龙头企业对标达标提升。三是加大标准监管力度。建立贻贝质量检测实验室,不断提升检测能力及项目,通过定期对县域养殖海域点位收割的厚壳贻贝实施风险化抽检,对上市贻贝产品开展质量安全抽检监测,确保贻贝质量全程化可控,提高产品安全性,为企业品牌保驾护航。

嵊泗县贻贝加工制作现场

  三、聚焦标准技术研究,铸造特色化共富模版。充分发挥标准化体系的辐射作用,延伸嵊泗贻贝产业链,进一步提升嵊泗贻贝的市场影响力。一是聚焦特色农业发展目标。深入推进省级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全面启动“贻贝特色农业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项目、“贻贝养殖生态系统蓝碳增汇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项目,如期推进厚壳贻贝种质资源场(研发基地)建设二期工程,建设厚壳贻贝种质资源场、改造贻贝生产设施、升级养殖保鲜技术,养殖基地分别被认定为“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厚壳贻贝”入选2022浙江省十大优异水产种质资源。二是聚焦海洋塑料污染治理。通过浮子生产技术研究、抽检等,改善浮子产品的工艺及指标要求,研制《海洋贻贝养殖用浮子》团体标准并作为浮子替换的技术依据推广应用。截至年底,养殖用浮子替换率已达100%,极大改善原先泡沫浮球“白色污染”严重情况,为嵊泗贻贝养殖闯出一条生态化、标准化的新路径。三是聚焦废弃物品转化利用。加大科研投入,积极探索研究贻贝废弃物的再利用。以废弃贻贝壳为原料,研发出土壤改良剂、微纳米果蔬净、纳米防冻剂等生物材料;从贻贝足丝中提取黏蛋白,制作成医用黏合剂、外伤喷涂剂等高附加值医用生物材料;通过合成轻基磷灰石多孔微球等材料及产品,实现更深层次的贻贝壳再利用,在提高生态效益的同时,使贻贝养殖向产业链下游和价值链高端不断延伸。

嵊泗县贻贝养殖户标准化培训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