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积极挖掘“生态优势和传统农产品优势”,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聚焦“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以培育“3+X”农业百亿产业为突破口,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推进衢州农业产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速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全省第一,全市“双柚”产业全链产值达47.2亿元,茶产业总产值达40.8亿元,油茶产业总产值达30.1亿元。
华欣湖羊生态示范园
一、聚焦“一县一品”,深耕“土”品牌。“一县一策”迭代升级传统产业,让“土特产”更有“土”味。一是因地制宜,构建“3+X”产业体系。强化精准聚焦、资源集中,因地制宜开发衢州乡土资源。按照市政府《关于聚焦“3+X”特色产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构建“3+X”土特产产业体系,“3”即从市级层面打造双柚、油茶、茶叶三大百亿产业,“X”即县级层面做大做强柯城柑橘、衢江蔬菜、龙游溪鱼、江山蜜蜂等“一县一品”。2023年全市已培育15亿元以上产业链10条,两柚一茶、衢江生猪、龙游畜禽、江山蜂产业等耳熟能详的“土特产”,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地方支柱产业。二是市域一体,做强三大百亿产业。按照市委、市政府“农业农村十大专项行动实施意见”,细化出台《衢州市“三大百亿产业”行动方案》,并配套制定“大三农”专项资金扶持政策,重点支持双柚、油茶、茶叶三大百亿产业发展,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集中攻坚,实现“双柚”种植面积17万亩,深加工率达到55%以上;油茶林总面积突破80万亩,产品精加工率达到80%;茶园面积稳定在22万亩,夏秋茶利用率80%以上,三大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均达到100亿元。三是生态依托,提升特色产业品牌。着力于农业科技攻关、农业品种提升,与华中农业大学等知名科研院校开展技术合作,不断推进土特产品质提升,将衢州绿水青山生态优势转化为“土特产”品质优势,2023年全市引进农业新品种面积超28万亩。打造“钱江源”“三衢味”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每年投入财政资金1500万元,统一投放广告,举办促销费活动,助力产品进机关,参加全国各类农展会。2023年,“三衢味”授权企业192家,涵盖453种土特产,授权品牌年销售额超90亿元。
柚香谷灌装生产线
二、打造“一县一园”,做优“特”文章。工业化理念建设农业平台,让“土特产”更具科技“特”色。一是打造园区,做大产业平台。坚持项目引领、平台推动,以“建一个园区、强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理念,以财政专项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推进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业集中、功能集合,高质量建设产加销贯通、贸工农一体、三产融合发展的未来农业园区。汇农蛋鸡、君缘食用菌等产能位居全省第一、全国领先的“链主型”企业已在“一县一园”里建成投产,君缘生物投资5.3亿元打造江山市食用菌产业园,通过工厂化种植实现日均出菇量60吨,是原先江山全市产量的3倍;浙江汇农投资5亿元建设成为全省单体规模最大的蛋鸡养殖基地。二是数字转型,提升园区能级。结合本地特色需求,建设农业“碳账户”、浙里柑橘、智享生态牧场等农业领域数字化应用。以“数字化基地—数字农业工厂—未来农场”为发展路径,梯次化构建智慧农业发展体系。柯城区围绕鲟鱼养殖,建设“在线环境监测系统”“生产管理系统”“鲟鱼病害远程诊断系统”“智慧渔场管理系统”等鲟鱼养殖数字化集成平台,打造国内一流的数字渔业示范样板工程。江山市创建集数字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一体的现代湖羊生态示范园,建成后可年存栏湖羊24万只、年生产有机肥10万吨、年产10万吨饲料,成为全省单体规模最大的湖羊养殖企业。三是产业融合,实现多元增收。推动农业园区向旅游、文化、教育等领域跨界融合,形成以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为核心元素的多元化增收模式。龙游县打造龙和渔业文化园,集渔业养殖、住宿餐饮、研学培训等功能为一体,带动500多家农户发展水产养殖业,辐射养殖面积3.5万亩,累计举办国家级垂钓赛事30余场,旅游参观20万人次以上。
鲟龙科技鲟鱼养殖基地
三、培育“一县一链”,发展“产”集群。全链条打造扶持产业发展,让“土特产”凝聚“产”业集群。一是龙头引领,做大产业规模。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走规模化、设施化、工厂化的集约集聚发展路子。选树一批链主型企业,通过政府专项扶持,推动企业兴业态、树品牌,带动特色产业上规模、增效益。常山县双柚产业通过政府产业扶持,柚香谷公司开发出80多种产品,双柚汁成“现象级爆款”,带动双柚产业链总产值超40亿元。二是组织引领,深化产业协作。构建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梯度、各类新型农业主体齐头并进创新发展格局。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生产技术、设施设备、渠道对接方面的优势,由当地农合联牵头,将一定区域范围内从事相同产业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等主体联合起来组建产业农合联,共享销售渠道,低价享受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融资服务。柯城区创新“上铺模式”,通过“集体托管+五五分成”模式,盘活农村土地经营权,让“沉睡的良田”重新唤发生机,实现“四增”目标(农田增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集体增效)。三是创客引领,创新增收机制。组织青年人才、农创客、回归乡贤制定共富合伙人计划,通过扩大数字农业、植物工厂等技术应用,发展特色种养、电商直播、农业文创等各类农业特色工坊,推动村集体和农户将闲置农房、山地、园地、承包地等直接或间接入股。常山青年杨建平与常山籍著名作家周华诚合作,打造 “父亲的水稻田”品牌工坊,从卖稻谷、卖体验向卖文化转变,每亩稻田效益增长10倍,承接研学旅行1.6万余人。截至目前,全市共发布120个农创客共富合伙人行动计划,实施创业项目235个。
农光未蓝菌光互补产业园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