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纪委省监委对标对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关于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平台的建设部署要求,强化数字监督检查和数字为民服务,立足纪检监察机关“监督的再监督”职责定位,聚焦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有序推进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建设。应用通过大数据手段,自动发现、及时预警权力运行异常情况,构建“数据高度归集、业务高度集成、监督高度协同、运行高度智能”的新型监督机制。
廉情E站(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用户扫码使用
一、推动权力线上运行,以公开透明有效提升群众满意度。针对基层公权力运行不规范、各地流程不统一等问题,从省级层面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浙江省基层公权力全程在线审批子应用流程图必经环节》,统一业务流程图25张,推动村级工程、劳务用工、困难救助、村级采购、资产资源、用印服务等6大高频权力事项根据流程图必经环节进行再造,并统筹建设了“基层公权力全程在线审批应用”,已完成全省推广,实现权力运行全流程线上运作。同时,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试点工作深度融入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全面实现小微权力运行全过程在线实时公开,有效激发群众监督热情,在群众和纪检监察机关之间搭建起信息化桥梁,将群众身边的问题矛盾及时化解在属地最小网格内。另外,还在杭州市萧山区、湖州市南浔区、兰溪市、永康市等地试点深度探索“智慧印章”“村级工程智治一件事”等基层权力事项的创新管理。
义乌市纪委监委开展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平台使用培训
二、推动监督方式变革,开辟主动发现行权异常问题新渠道。通过构建监督模型,运用智能算法和大数据比对碰撞,将一个个看起来关联性不强的人、事、物信息碎片,“缝补”成一张缜密的监督网,对公权力运行进行主动“监测”,有效发现传统监督手段难以及时发现的一些问题,并实现同类型违规违纪违法问题“一网打尽”,初步达到“减存量、遏增量”的效果。比如,预警发现某设区市存在违规插手本村工程的信息,经过深入核查,查实了该设区市部分行政村主职干部利用参股公司、近亲属,通过拆分肢解工程方式承揽本村工程,以规避村干部不得参与本村工程的相关规定,存在“移花接木”、变相参与本村工程的问题。
杭州市萧山区村民使用“智慧印章”完成自主盖章
三、推动监督关口前移,发挥抓早抓小的约束、震慑作用。在强化对行权全过程监督的同时,突出事前、事中的监督,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预警,实现问题早发现早处置,既有力推动了抓早抓小,又促使党员干部感受到监督常在、震慑常在,达到预警、监督、防“未病”的效果。比如,2021年9月10日,应用预警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应某可能违规领取务工补贴问题。经核查,2014年以来应某共违规领取务工补贴61400元,最终受到党内警告处分。据应某交代:“我一开始不知道我这样的村干部是不能再拿务工补贴的,后来知道不能拿也没人发现,我就继续拿了。如果第一次拿的时候,大数据就能预警,我肯定不会拿了。”
湖州市南浔区纪委监委开展“村级工程智治一件事”试点探索
四、推动监督融入治理,倒逼权力行使流程再造、制度重塑。通过构建区域性领域性问题监督模型发现各地存在的共性问题,形成“共性问题自动生成、督促整改、专项整治、建章立制、成效评价、严防复发”六步法整改闭环管控机制,以监督推动破解基层治理难点堵点。目前,已生成区域性领域性问题700余个,推动主体责任部门开展资产资源闲置率过高、村社违规直接发包工程等专项治理500余次,健全完善制度90余项。
省纪委省监委工作人员研究省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建设
五、推动监督能力跃迁,提升了履职的高效性。运用数据建模、数据比对、数字核查等大数据监督技能,实现线上发现问题和线下分析研判、核查处置有效衔接,减少了纪检监察干部翻阅台账、走访调查等传统核查外围工作,监督更加聚焦、有力。2023年以来,充分发挥红色预警信息作用,有效破解了纪检监察机构主动发现问题难、监督力量不足等问题。比如,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纪检监察干部仅5名,而该镇下辖74个行政村(社),党员干部和监察对象万余人。该镇纪委干部感言:“从前因人员、精力无法保障,有时工作只能疲于应付,无法全面、深入地开展。但有了大数据监督的助力,工作做到了既有效覆盖,又有的放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