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条编织致富路
时间: 来源: 作者: 字号:【

  一根根柳条在一群妇女手中变换着各种形状,最后成为一件件实用物品或工艺品:小盘子、手编筐、购物篮,甚至沙发、床等,如同变魔术。

  这是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巧娘宫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加工车间里的日常景象。这些妇女们靠着一双双灵巧的手走上致富道路,编织出美好生活,被人叫作广灵“巧娘”。

  广灵县地处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山西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县里手工编织文化历史悠久,筐、篓、草垫等农家用具都是由农民就地取材,用玉米皮、蒲草或柳条自编自用。但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的编织品逐渐被金属制品、塑料制品所取代,传统编织工艺濒临消亡。

  “巧娘”带头人刘金萍,从小跟着当护林员的父亲学习编织技术。眼看着这项技艺消失,刘金萍产生了不一样的想法:“为什么我们不能靠编织挣钱呢?”

  2005年,刘金萍带领13名留守妇女创办了巧娘手工编织坊,搞起手工编织。“我有点基础,就手把手地教身边的姐妹们,我们一起学习进步。”2016年刘金萍成立了广灵县巧娘宫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成为全县第一家以手工编织为主导产业的专业合作社。

  随着合作社稳步发展,刘金萍决定带领当地妇女和残疾人一起脱贫。在政府帮助下,合作社通过逐村逐户免费送技术下乡、送服务下乡,扩大“巧娘”队伍。如今合作社已经发展成有1085人的妇女编织大军,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妇女728人、残疾人47名。

  广灵县巧娘宫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目前在广灵县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设立扶贫车间,妇女们在家门口就能挣上钱。除了编织,在广灵县“扶贫手工业园区”,还有制衣、食品加工等37类工种的109家扶贫车间,辐射带动数千名贫困人口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增收。今年2月,广灵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巧娘”编织技术不断提高,产品越来越受市场欢迎,去年的销售额达到1100万元,其中五分之一的产品出口到了泰国、英国等地。

  随着编织产品订单扩大,面对新出现的原材料问题,刘金萍和儿子张建国先后去山东、浙江等地学习考察,在2017年通过流转土地的形式在广灵县率先试种了700多亩杞柳。

  “杞柳比杂粮好管理,一年种植,连续15年产出。”张建国说,低投入、高产出的杞柳引起周边农户的关注,今年带动70多家农户自发种植了500多亩。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