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农业科技这十年④丨种粮大有奔头 青年返乡乐当新农人
时间:2022-08-23 08:10:27 来源: 作者: 字号:【

  

  酷暑盛夏,南粤大地到处依旧一派忙碌景象。植保无人机来回穿梭进行飞防作业,现代化插秧机轰鸣着奔赴田间留下行行整齐秧苗......和以往不同的是,勤劳的身影旁边多了“大家伙”,农业生产有了“好帮手”,“农业+科技”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干农业有了奔头,做农民了有前途。科技的全方位进步,让许多农业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转变,让广东农民实现了从富饶的土地上收获美好生活的希望。不断展现新颜的农村,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返乡创业土中“掘金”。

  种田也能成就大事业

  “我种植丝苗米平均亩产能超1000斤,品质好效益高。”7月底,早稻收割进入尾声,梅州兴宁市大坪镇潭坑村农田里机声隆隆,种粮大户、润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罗新辉看着一辆辆装满谷粒的卡车,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全程机械化种植,丝苗米新品种优质又高产。

全程机械化种植,丝苗米新品种优质又高产。

  全程精细化机械化耕种,罗新辉流转的2000多亩稻谷颗粒归仓,成了周边村民人人羡慕的致富能手。从当初自种几亩农田的“小农户”到如今流转2000多亩、带动1万多亩丝苗米种植的“全国种粮大户”,罗新辉见证了十多年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美丽嬗变”。

  “这几年,咱合作社有了科技的‘助攻’,‘蛋糕’越做越大,年年添置新‘家当’,现在成了省级现代农业产园的牵头实施主体。”罗新辉高兴地说,接下来得想方设法把产业园办好,让咱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积极拥抱现代农业科技,罗新辉种粮年年迎丰收。

积极拥抱现代农业科技,罗新辉种粮年年迎丰收。

  2008年,他花费巨资购买了最先进的农机设备,开始种粮。“我是大坪镇第一个用机械种田的人。”谈起当年购置农机的场景,罗新辉的语气里依旧充满着自豪。“购置了两台大拖拉机,还有切割机、插秧机、烘干机等,大大节省人力。”他说,人工的效率太低,几百亩地计算起人工费用很高,还会因为人手不足而耽误农时,影响生产。

  尝到甜头的罗新辉,紧紧拥抱科技。他主动与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等各方资源组建了一支专业的水稻技术种植团队,建立起了成果转化与示范基地。“用上先进设备和技术,种粮事业是一年一个样,芝麻开花节节高。”他高兴地说,现在有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植保无人机等机械上百台,新购置的烘干设备安装调试后,今年合作社日烘干能力超过千吨,能带动更多农户放心种粮。

  返乡新农人有丰产“粮”方

  “科技兴农圆了农民的致富梦,现在越干越有劲头。”年近七十的全国种粮大户、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全国种粮售粮大户马镇顺告诉记者,如今三个儿子马学杰、马学仕、马学丰均继承了他的种粮事业,返回家乡投身到水稻种植工作当中。

  

马镇顺的种粮事业如今由三个儿子接班。

马镇顺的种粮事业如今由三个儿子接班。

  马镇顺的座右铭是“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

  大儿子马学杰从武警部队光荣退伍后,放弃到大城市就业打拼的机会,毅然选择跟随父亲种田。他创办的汕头市潮阳区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顺杰合作社”),也是广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重要一员,还建了目前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谷物烘干中心,2万多亩水稻的育秧、插秧、植保、灌溉、烘干、加工等水稻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智能化作业。

  二儿子马学仕本科毕业后,立志科学种田,引进了一批无人驾驶插秧机、收割机和拖拉机,无人驾驶引用的是北斗卫星无人驾驶系统,用高科技种好粮食。三儿子马学丰,中学毕业后,也跟随着父兄一起从事水稻生产这行业,在泥土地里书写致富传奇。

  

产业园里展示水稻全产业链科技示范应用。

产业园里展示水稻全产业链科技示范应用。

  返乡归田再建新功。在广东,像马家父子一样的种粮大户、种粮能手有很多。他们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发挥规模经营优势,带动当地农户多种粮、种好粮、得实惠,助力端稳端牢“中国饭碗”。

  “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这是挂在汕头市锦沣种养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林岳锋办公室里的一张大海报。开展无人机植保作业、无人机水稻直播、水稻“三控”技术推广应用,加工全程机械化作业,这是“90后”青年林岳锋的生活常态。

  

IMG_1226.jpg

  锦沣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由林岳锋的父亲林宋文带头成立,除了种植水稻,还购置了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机械设备,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但效益一直不高。

  起初,林岳锋大学毕业后,学习建筑学专业的他很快成长为技术骨干,薪水丰厚。2016年,看到父亲年岁渐高,他毅然辞职返乡协助父亲经营农业合作社,自此心中的一本“种粮经”让他扎根乡土科技兴农。

  回乡后,林岳锋很快就看出了合作社的症结所在。他分析说,“合作社之前的管理模式比较单一,机械化程度低,一些劳力是被浪费的。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坚持藏粮于技,靠科技种地。”随后,林岳锋与弟弟分工,利用自己擅长管理的优势,帮助由父亲担任理事长的合作社优化管理模式,并引入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推动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并打造出两款优质高价的大米品牌。

  “种地越来越轻松,当初返乡当职业农民的决定没错!”林岳锋下定决心,继续帮助父亲把农田管好,大力推广应用现代化技术,多种粮多产粮。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