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汉:科技来帮忙,小麦亩产创新高
时间: 来源: 作者: 字号:【

  又是一年麦收时。沉甸甸的麦穗泛起金黄色的麦浪,走在田野乡间,到处都是麦香。看着田野里成片成片金黄的小麦,看着实产验收时小麦平均亩产超过510公斤的数据,广汉的父老乡亲们纷纷表示:今年又是个丰收年!

  四川是我国小麦主产区之一,但四川的小麦平均亩产偏低。“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气候,据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副所长汤永禄介绍,由于四川盆地阴雨天多,湿度大,光照不足,导致小麦病虫害高发,影响了小麦产量。一份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四川小麦平均亩产268.55 公斤,与全国平均水平的亩产375.36公斤相差较大。

  从亩产不到300公斤到实现亩产超过500公斤,是什么样的魔法使得小麦的产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新型的小麦播种技术: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技术。

  “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是汤永禄所在团队近年来依托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资助,自主研发的一项新技术。这项技术有效解决了稻茬小麦播种条件差、长势差、产量差等问题。在四川,稻麦轮作是一种常见的方式,而这种条件下,对稻茬小麦而言,其播种环境就相对较为严苛。土壤水分与质地以及水稻秸秆是影响稻茬小麦播种生产的重要因素。由于四川盆地雨水较多,导致土壤与秸秆水分含量较大,对耕作整地和播种造成了极大困难。“我们过去传统的旋耕整个工艺流程比较麻烦,而且成本也比较高,效果还不一定好,小麦产量很受影响。”广汉麦浪土地股份合作社负责人杨萍说,“现在用了这个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之后,土壤保墒效果比较好,成本也降低很多,小麦的产量也上来了,今年我们合作社的小麦亩均能达到1000斤。”

  对于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这一新技术,广汉的农民百姓可谓有口皆碑。“我用这个技术大概3-4年了,主要对我们小麦的播种质量提高很有帮助,整个技术的动力需求不大,负荷也比较小,使得我们的综合效益得到一个较大的提升。”广汉市锦花村种植大户廖兴华说。据了解,为了让更多的农民用到先进的技术,四川省农科院经常到田间地头,通过现场培训、技术指导等方式,帮助农民朋友更好地掌握小麦播种的新技术,让农民朋友的小麦产得更多,卖得更好。“汤老师他们经常会到我们这里开现场会,帮助我们来更好地应用这项技术,现在我们已经很熟练了。”广汉市好耕夫家庭农场负责人吴春说。

  为给粮食生产赋予更多科技力量,广汉市全力做好三篇文章,以科技助力粮食增产增收。一是建科研平台,筑基石。近年来,广汉市农业农村局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西华大学等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并成立科技研发中心,为科研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同时,建立并完善成果奖补机制,通过对本地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合作进行奖补,不断提高企业科技研发实力,为广汉市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二是育人才,强支撑。广汉市先后制定实施《广汉市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建设“四美广汉”提供坚强人才保障的实施意见》、《广汉市人才引进和培养暂行实施办法》,并积极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资格申报评定工作,在不断发展、培育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来广汉市就业创业。三是重转化,提效能。广汉积极开展推广示范工作,建成小麦、水稻新品种展示基地各1000亩,辐射带动周围形成20万亩规模的稻-麦、稻-油轮作标准化种植基地,全市粮油播种面积达40万亩,粮油集中种植规模全省第一。其次,依托平台和人才优势,每年组织开展新技术推广培训10余次、培训人数3000人次,引进推广不少于7项新技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今年广汉小麦亩产再创新纪录,这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有效表现。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