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县:培训助农“蓄”人才 乡村振兴促发展
时间:2022-07-05 01:03:30 来源:连江县农业农村局 作者:张师荣 字号:【

  人兴则业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产业要振兴,人才是关键。

  近年来,连江县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焦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需求,高度重视乡村人才培育工作,牢牢抓住教育培训“牛鼻子”,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打造出连江县农民教育培训特色品牌。

  2016年以来,连江县培育高素质农民7892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为加快培养各类乡村振兴带头人,为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

  激发“内生力” 靶向施策“赋能”

  连江县政府及时建立领导小组,抽调专人办公,确保统筹协调推进培育工程。同时,不定期召开相关会议,共同研究解决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连江县重点抓好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能力提升、种养加能手技能培训、农村创新创业者培养、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

  连江县在全市率先完成2021年度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以“送教下乡”的方式在14个乡镇共举办35期培训班,累计培训农民3010人。

  聚焦需求,因人施策。面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农民,重点开展种植技术、组织生产等培训;面向脱贫人口和低收入群体,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可持续脱贫能力,确保农村稳定增收;面向种养加能手和能工巧匠,重点开展生产决策、工艺传承挖掘等培训;面向返乡创业创新群体,开展农业农村政策解读、提供技能实操平台;面向村“两委”成员,重点开展思想政治、法律法规、村庄建设管理等培训,培养一批农村基层治理人才。同时,加强农村妇女培训,提高农村妇女素质。

  立足本土,因地施策。围绕连江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针对水稻、蔬菜、果树等农作物开展防灾减灾、科学施肥用药、低碳绿色等技术培训,既让农民能学得会、学得好,又有用武之地,直接将所学应用于生产。

  紧跟时代,因时施策。为引领农民跟上时代步伐,连江县确保每期培训班都设有电商等贴合时代发展的培训课程。通过学习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市场营销、品牌农业等知识,转变农民营销理念,依托互联网平台和多媒体技术,利用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直播带货。

  多模式并举 优化培训机制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连江县总结出丰富的教学模式,为农民培训工作注入发展新动能。

  注重“理论+实操”教学模式。组织学员深入田间,聘请科研院所农业专家、“土专家”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培训和生产实践。

  注重“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相结合,充分利用“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云上智农”等在线教育资源,开展在线教育,指导农民通过电脑、手机终端进行线上学习,文字材料和多媒体材料并行,构建起形式多样、简单易懂的线上教学体系。连江县每年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8000人次。

  注重“短期培训+长期指导”教学模式。短期培训之后,组织相关的专业老师做好后续跟踪指导。

  注重“农民培训+党史教育”相结合。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强化对农村人才的思想政治引领。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以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将农民教育培训与党史教育有机结合。教育引导农民听党话、感恩党、跟党走,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伟大战略和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实践中去。

  “强”字抓建设  提高培训质量

  从队伍建设到基地建设,每一个环节,纵深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迈上新台阶。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能深入田间地头解决生产经营难题的技术能手和经营管理导师作为培训师资,打造一支由农业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农技推广骨干以及“田秀才”“土专家”组成的名师队伍。

  强化培训(实训)基地建设。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平台和主体建立实训基地,把技术培训与生产周期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以致用、教学相长,为高素质农民提供技能实操演练平台。

  强化高素质农民培训体系。统筹公益性机构和社会力量承担农民培训任务,如福建鑫源人才服务有限公司、福州市金昕职业培训学校有限公司等,加快形成各类资源在机构间和区域间有效对接、共建共享、优势互补的高素质农民培训体系。

  为确保疫情防控和农业发展两不误,连江县要求培训机构全面落实好培训期间的疫情防控工作,制定新冠肺炎防控应急方案,在做好培训各个场所消毒的同时,报到学员填报个人健康申报单、测量体温、扫张贴码、佩戴口罩。每期培训班原则上不超过100人,以实训为主的培训班原则上不超过50人。并增设疫情相关课程,如《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加强农产品保供》、《疫情防控,人人行动》等。

  在培育实施过程中,连江县注重宣传报道,从不同视角全方位介绍培训进展,扩大农民培训影响,营造浓厚氛围,积极推广培育成果。

责任编辑:朱梓荥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