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田野铺锦绣,生态农业正当时
时间: 来源: 作者: 字号:【

  21世纪以来,农业的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无疑是备受关注的农业问题。“生态”“绿色”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词、高频词,农业绿色发展被摆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突出位置。

  八闽之地生态环境优越,农业多样性资源丰富。立足资源禀赋,福建省全力探索生态农业发展之路,积极开展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科学谋划农业特色产业布局,强化高层研究,编制实施《福建省生态农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制定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生态农业的实施意见》《福建省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引导推广生态种养模式,着力农业投入品管控,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致力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双线推进,圆满完成了“十三五”生态农业建设各项目标任务。

  用养结合 绿满田畴土地生金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元素,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肥力既是“高效生态”的应有之义,也是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重要举措,只有土壤健康了、肥沃了,才能种出健康、优质的农产品。

  要“吃得放心”,就得为土壤健康把好脉。土壤监测是土壤污染修复的“先锋军”,为加强产地环境监测,跟踪产地环境与耕地质量现状和变化趋势,福建省在完成15059个农产品产地环境国控监测点详查任务的基础上,自主建设5000个省控点,点位密度全国第一。每年组织开展耕地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及时掌握产地环境动态,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颁布了全国首个《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分级》省级地方标准,用于指导农产品安全生产,构建农产品产地环境防控体系。并对标试点省份要求,提前完成80个县(市、区)耕地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明确三大类(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严格管控类)耕地面积、分布及污染物类型,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2020年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1%。

  人养地,地养人,锄头底下出黄金,是农田耕作不变的真理。

  冬春之交,在浦城临江镇新街村,成片的紫云英给农闲的田地笼罩了一层如梦似幻的朦胧紫意,将乡野点缀得如同浪漫的普罗旺斯。

  对于农民来说,这份美丽别有深意。在浦城县,紫云茵是农田增收的“法宝”。

  据了解,紫云英自身有根瘤菌,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一株紫云英就是一个小小的“氮工厂”,是增加土壤肥力的最佳绿肥之一。通过紫云英绿肥翻压还田,不仅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耕地质量,还可减少因肥料流失造成江河水的富营养化。

  “到5、6月水稻播种季,把紫云英连着秸秆往土里一翻埋,这就是最好的有机肥料!”新街村村民郑启兴边说边踩了踩脚下的泥土,“你瞧,这种了紫云英的土多松软!”

  绿肥种植是福建省实行用地养地结合的手段之一,通过购种补贴、建立示范片等措施,我省每年分别实施稻秆还田和紫云英、豆科作物等绿肥种植300万亩以上,持续培肥地力。除了以绿肥代替“化肥”外,福建省还实施了地力提升“3323”工程,采取政策支持、资金奖补等措施,支持有机肥替代化肥,大力推广“有机肥+”“果(菜、茶)+沼+畜”等替代模式,每年推广有机肥2000万亩以上。

  如果说有机肥让土壤更滋润,那么,精准地施用化肥,则让土壤补充营养更科学。近年来,我省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总结推广水稻、马铃薯、蔬菜、柑橘、茶叶等5类作物14个减肥模式,每年开展测土配方施肥3000万亩(次)以上,推进精准施肥,有效减少用肥量;同时积极改进施肥方式,集成推广深施、水肥一体化、叶面喷施等高效施肥技术,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据悉,2016年以来全省化肥使用量连续4年负增长,2020年化肥使用量比2015年减少16.5%,减幅位居全国前列,亩均化肥用量已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化肥、农业药用量的连续负增长,是我省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重要一笔。作为产茶大省,在茶叶农药减量上,福建一直走在前头。在全国率先开展茶园不用化学农药行动,全省茶园不用化学农药基本实现全覆盖,生态茶园占比达80%。同时,大力推广瓜果套袋、葡萄避雨等绿色防控技术,替代、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落实用药范围、安全间隔期等规定;建设病虫害监测点,加强病虫预警预报,指导农户精准用药,有效减少用药量;并积极培育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广使用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施药机械,大幅提高防治效果。

  2016年以来全省农药使用量连续4年负增长,2020年农药使用量比2015年减少20.9%,减幅位居全国前列,亩均农药用量已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变害为利 循环农业强势崛起

  在福建,畜禽养殖废弃物并非垃圾,而是错位的资源。鸡粪可作为燃料实现无污染发电;猪场粪污经处理后就地消纳,变身沼液肥等优质肥料;牛粪发酵处理后可制作有机肥……通过变废为宝,它们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重价值。

  畜禽养殖废弃物,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构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长效机制,是农业领域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福建省按照一县一方案的要求,组织44个县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加快完善粪肥专用运输车、田间储液池、沼液(肥水)输送管网等粪污收贮运及处理利用设施设备。积极推广异位发酵床、沼液智能化还田、牛粪发酵回用等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截至目前,已建成异位发酵床1600多家、269万立方米,每年处理粪污1270多万吨。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商品有机肥生产与推广使用的若干意见》,支持规模养殖场利用畜禽粪便生产商品有机肥,指导规模以下养殖场就地堆沤农家肥,建成商品有机肥厂239家,年利用畜禽粪便加工生产有机肥800多万吨,占畜禽固体粪便总量90%以上。

  走进福州福清市下镇作坊村东山丰泽农牧生猪养殖场,数百亩时令水果长势茂盛。据介绍,丰泽出品的水果施用的是自产的沼液和有机肥,绿色天然,健康优质。

  该养殖场通过以生猪养殖为中心,沼气工程为纽带,建立了“猪—沼—果林”的种养相结合模式,有效地消纳养猪场的排泄物,提高资源利用率,既做到了变废为宝,又将猪场排泄物造成的环境污染降至最低,形成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效果。

  无独有偶,长富乳品公司在延平区14个牧场、存栏奶牛1.9万头,通过与福建享通等农业龙头企业的3万亩有机果蔬基地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建立种养对接机制,所有牛粪全部就地就近消纳、还田利用。

  按照畜禽养殖规模与周边消纳力相匹配的原则,目前全省4000多家规模养殖场配套果菜茶、林木花卉等消纳地200多万亩,每年开展粪肥还田1800万亩次以上,年消纳畜禽粪污3000多万吨,占粪污总量80%,成功建立了畜牧业与种植业的生态循环模式。2020年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比2015年提高35个百分点,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综合施策 田间废弃物“善得其所”

  随着秋收落下帷幕,田间大量的秸秆成了农民们的甜蜜烦恼。

  在被誉为“福建粮仓”的浦城县,聪明的务农人在水稻收割机上加装秸秆粉碎机械,在再生稻头季、再生稻二季收割时,结合机收进行秸秆加细粉碎,加细粉碎后的秸秆后比常规收割秸秆还田更容易腐烂,养分更容易为后季作物吸收,成为后季作物的肥料来源。该模式既解决了区域内水稻秸秆焚烧、乱扔乱弃,又变废弃物为资源,替代了一部分化肥,促进化肥减量。

  

  浦城秸秆还田

  

  垃圾收集

  

  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

  我省按照“五化”要求(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开展整县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广利用秸秆生产食用菌、马铃薯稻草包芯、果菜茶园秸秆覆盖、过腹还田等综合利用技术,古田、顺昌等27个食用菌年产值超亿元的生产大县,每年利用各类农作物秸秆200万吨以上,用于栽培银耳、海鲜菇等食用菌。2020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高达93%。

  在过去,随意丢弃的农膜以及肥料农药包装等废弃物,不仅给田间地头造成“白色污染”,还对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等造成直接污染,危及人类和其它生物的健康。这些数以万计的废弃物该何去何从?

  经过一番探索,决定推广使用国标地膜、加厚地膜,增加拉伸强度,从源头保障农膜的可回收性;并建立全生物降解地膜试验基地,示范推广可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减少农膜残留;大力推行一膜多用、行间覆盖、水稻集中育秧、蔬菜集约化育苗等节膜技术,建设水稻工厂化机插育秧基地,推进农膜集约节约使用,减少用膜量;建立农膜100%回收示范片284个,示范推广农膜全量回收利用。

  开展肥料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试点。在福安、建宁等12个县和闽侯、平和等8个县分别组织开展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试点,建立“布点收集→集中分类→规范转运→定点处置→定期结算”的回收处置体系,实现应收尽收。

  此外,在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上,我省创新引入市场化治理机制,在全国率先出台《福建省加快培育发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市场主体方案》,大力推行“政府引导、部门监管、业主付费、专业治理、市场运作”的第三方治理机制。当前,全省共培育畜禽粪污集中处理利用、病死畜禽工厂化处理、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化肥统测统配统产统供统施、农田废弃物收储运及综合利用等第三方治理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1300多个,2020年全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产业产值超过42亿元。福建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连续两年分别获评农业农村部专项考核优秀等级。

  万里田野铺锦绣,生态农业正当时。目前,福建省已创新推出了南平“五节一循环”生态农业、漳州“生态+”绿色农业、“近海山区”“内陆丘陵区”“沿海岛屿区”生态循环农业等一系列绿色发展模式,打造了武夷山“不用农药化肥”生态茶园、平和“人工智能+沼液资源化利用”等一批生态农业示范样板,适应乡村全面振兴的生态农业正在发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产业效应,引领福建特色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永泰农旅结合

  (《海峡农业》2021年第3、4期合刊 记者 郑晶晶)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