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村居 共赴美好生活 ——三明市强化机制创新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时间: 来源: 作者: 字号:【

  泰宁县上青乡崇际村农房整治成效图

  在三明市建宁县大源村,村民们原本闲置的“小庭院”迎来了“大发展”:通过引导,村民们利用房前院里“闲置地”种植蔬菜、果树,发展庭院经济,既美化了村庄人居环境,又丰富了农户餐桌,还为村民带来了一笔“零花钱”,一举三得提升了村民生活幸福水平。

  大源村是三明市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三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新治理方式方法,村庄环境焕然一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绘蓝图  规划引领整治方向

  粉墙、黛瓦、坡顶、翘角、马头墙……走进泰宁县,“杉阳明韵”风格的建筑群让人眼前一亮。

  人居整治如何治,规划先行。在泰宁,当地以县人大决议的方式,将“杉阳明韵”建筑风格确定为全县建筑主体风格,纳入城乡各项规划强制性内容,并建立“无规划不建设”“先规划后建设”会审机制,从整体风貌、竖向空间、高度控制、色彩、建筑景观等方面,精心打造城乡景观风貌。

  无独有偶,在沙县夏茂镇的俞邦村,当地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从规划开始,就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总体建设目标,高起点规划,分阶段、分步骤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生态休闲型”的美丽乡村。

  

  将乐县白莲镇小王村生态水系建设

  这是三明市探索建立农村建房风貌管控机制的一个缩影。为避免“越整越乱”,保证治理按规划有序进行,三明市通过出台规定文件,突出“县统筹、乡统管,地统筹、事统管”,落实“市县主导、乡镇主责、村级主体”责任,由乡镇党委主要负责人把关,实现审批“一支笔”。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交班交规划的做法在三明各地取得了成效。如今的泰宁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美丽乡村风貌。以此为契机,泰宁持续打造耕读李家、渔悦水际、豆香崇际等乡村旅游示范村,把泰宁建筑风格融入开发建设中,以此打开局面、带动全局,不仅环境美起来,百姓的口袋也鼓起来。

  原生态  “特色”丰盈村居“灵魂”

  三明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8%,是我国“最绿”省份的“最绿”城市。牢牢把握这一特色优势,三明市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做足“原生态”文章,把“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理念融入规划全过程,凸显生态特色。

  考虑到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三明各地“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利用村内材料搞整治,不仅凸显生态特色,还节约了成本。

  

  建宁县大源村荷花文化墙

  将乐县安仁乡石富村在柴火堆整治过程中,使用竹篱笆、石块、木桩等围建菜园、拆后空地、居民闲置宅基地以及公共空置地等,做到大方简洁不花哨。建宁县溪口镇则用破旧附属房拆除后留下的旧砖、旧木,进行村民房前屋后的规整,扮靓美丽庭院。泰宁县对有地域特色的古村落,按照“能改则改、修旧如旧”的原则,使用本土材料修缮修复,留住乡村记忆。

  在推进整治过程中,三明各地根据村庄地理气候、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生产生活习惯,探索出了与当地特色相适宜的整治道路。

  

  泰宁县大田乡瑞溪村农房整治成效图

  明溪县积极探索适合山区的“阳光堆肥房模式”、易腐垃圾处理设备处理模式、堆肥池就地堆肥模式等终端处理模式,加快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将乐县将13个乡镇61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打包实施PPP模式,引进社会资本,通过项目带动、市场运作、制度建设全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打造出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将乐样板”。

  齐上阵  “美丽习惯”深入人心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整治只是开始的一小步,激发调动群众自愿参与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形成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才是长久之策。

  为了推动村民从“看政府唱戏”到主动“上台唱戏”,三明全市所有的行政村将房前屋后整治、公共环境卫生、缴纳保洁费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并立足各自的特点,探索出了多种形式的村居治理模式。

  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完善村规民约,推广“全员经济合作社”模式,实现产业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双提升。

  

  泰宁县朱口镇音山村“两高一线”农房整治

  清流县、永安市等地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红黑榜”制度和推广“积分制”管理模式,每季度对主动落实“门前三包”责任、维护公共服务设施、积极缴纳卫生保洁费、主动圈养家禽、不乱扔乱丢垃圾等行为进行评比评选,兑现红榜奖励,反之进行黑榜曝光,将前后对比照片在村务公开栏、宣传栏公布,示范带动农户参与环境整治,形成“户看户”的浓厚环境。

  

  建宁县大源村实现五联五美

  从干部“一头热”,到干群“齐上阵”,如今,共建美丽乡村,干干净净奔小康的理念在三明各地已深入人心。在农房整治开展攻坚期,清流县的赖坊镇呈现了23个村村民不要求政府补偿主动拆除自家“两违”建筑物、附属房的生动和谐画面;林畲镇的石下村、嵩溪镇元山村等村群众自觉把家里的废弃酒坛、磨盘、石臼等捐献出来,用于景观节点改造、提升乡愁品味。

  农村环境的提升,也带动了观光农业和旅游业发展。建宁县因地制宜发展兼具实用价值、经济效益和观赏价值的庭院经济作物种植,形成“一村一品”的庭院经济模式,做优了环境、做美了节点、做活了业态;坪上种植建莲1100余亩,现在已成为赏荷的网红打卡点。

  (《海峡农业》2020年第19期 记者 陈丹妮)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