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智慧田”——四川崇州夏收夏种见闻
时间:2022-05-11 02:13:54 来源:新华社 作者:新华社记者叶含勇、袁秋岳、袁波 字号:【

  立夏刚过,眼下正是农忙时节,记者在四川成都崇州市乡村走访时看到,当地积极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智能农机、遥感卫星、地面感应装置构建起数字化智慧农田管理系统。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在崇州市隆兴镇,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作业便道平整通畅,排灌渠纵横交错,现代化农业设施齐备,麦地里收割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

  看着来回穿梭的收割机,隆兴镇石马村村民张禄永心里踏实多了:“大春生产要抢早,5月中下旬要把麦子收割完,边收割边给腾出的田地堆肥、放水、插秧。”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2022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崇州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对农户分散种植的耕地统一规划、平整,解决土地条块杂乱、供排水不畅等问题。

  “前些年的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改造对合作社的帮助很大。”崇州市集贤梁景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长牟崇伦驾驶“铁牛”在田里插秧。记者掐表计算了一下,插秧机最快约8分钟就能完成一亩水稻的插秧。他说,与普通农田相比,高标准农田供水更稳定、抗灾能力更强、粮食产量更高,合作社的水稻亩产从八九百斤提高到1000多斤,播种面积也从2012年的300多亩增加到目前的2300亩。

  崇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黄春江介绍,2011年至2020年,崇州市共认定高标准农田36.43万亩,亩均投入标准不低于3000元。2022年大春粮食计划种植面积36.2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31.82万亩,比2021年增加1200亩。

  高标准农田建好了,智能农机装备有了大显身手的“舞台”。

  在崇州市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旋耕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全自动粮食烘干设备等20多台现代化的农机装备“列队待发”。

  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王伶俐是名“90后”,7年前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追随父亲——成都市第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王志全,当上了“新农人”。如今父女携手管理3个合作社,打理的田地也从最初的80多亩发展到如今的3900多亩,实现了育秧、插秧、植保、收割、烘干等全程机械化作业,并引进了现代农业服务智慧平台。

  “以水稻插秧为例,过去一个人一天最多能插2亩田,而插秧机一天能插约50亩。”插秧机在田里跑,王伶俐坐办公室里,在手机后台上就能看见插秧机作业轨迹,如果疏密不均,还可以及时安排人手去补插。

  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已发展成为集粮食规模种植、烘干仓储、加工为一体的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21年营收277万元,社员亩均分红782元。王伶俐打理的3个合作社2021年小麦干产约228万斤,水稻干产约418万斤,她也因此荣获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称号。

  “合作社还为周边2万多亩农田提供从种植到加工全程农事服务。”王伶俐说,顺应农业数字化、智能化大趋势,她正在从粮食经营者变成农业综合服务提供商。

  从靠天吃饭到“慧”种田,崇州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变得越来越“智慧”。

  “科技让田变‘聪明’了,动动手指头就可以监测水稻生长情况。”牟崇伦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了“北斗农机管家”手机应用,一点就能看到一台插秧机的作业情况。以往“手忙脚乱”,如今熟练地“云”上巡田,这位种田30多年的老农多了一份从容。

  “稻田里安装了小型气象站和传感设备,通过数据分析,不用下田就知道哪块田需要病虫害防治了。”王伶俐笑着说,利用数字化和机械化节约了成本,每亩增加了约30%的效益。

  高标准农田、智能化农机装备和农业大数据平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支撑。黄春江说,破解“谁来种地、谁来经营、谁来服务”难题,崇州市持续探索,逐渐构建起“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综合服务”的新型农业共营制,发展智慧农业,农业数字化加快向产、供、销全产业链渗透,进一步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