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陇东到河西,从高原到戈壁,甘肃农垦沿河西走廊,横跨东西、纵贯南北,下属农牧企业47家,遍布甘肃10个市、州,30个县区。在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上,一座座农场蓬勃生长、一座座牧场生机盎然,像一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在陇原大地。
70年前,伴随着新中国成立的晨曦,甘肃农垦诞生。从“铸剑为犁、战天斗地、笑傲寒霜”的垦荒岁月中走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早已融入甘肃农垦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成为一代又一代农垦人披荆斩棘、锐意进取的强大动力。
70年来,甘肃农垦不断与时俱进,护好“米袋子”“菜篮子”,端好“奶瓶子”“肉案子”,目前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并举,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资产总额达232亿元。
栉风沐雨七十载,奋楫争先启新程。在庆祝甘肃农垦创建70周年大会上,甘肃农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懿笃强调,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努力将甘肃农垦打造成为一流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农业对外合作的排头兵”,当好“粮食供给保障者、现代农业引领者、乡村振兴践行者”。
“质+量”全面提升 做农业的深耕者
如今,走在甘肃农垦河西各农场,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可以看见片片绿洲点缀在河西走廊上。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片荒芜,寸草不生。
河西走廊气候干燥,年蒸发量远远大于降雨量。在这样一片土地上开荒发展农业,干旱是绕不过去的“拦路虎”。要摆脱农业“靠天吃饭”的困境,首先必须要解决用水问题。
1999年,甘肃农垦引进国外滴灌技术,属全国首家。2001年,甘肃亚盛亚美特高科技农业有限公司成立,专门生产滴灌设备。目前,亚盛亚美特的滴灌成套设备国产率已达70%,产品销往全国16个省区,极大降低了滴灌工程的建设成本。
从大水漫灌、管灌、滴灌,发展到现在的水肥一体智能化灌溉系统,甘肃农垦围绕节水灌溉不断攻关,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条山农场,蓄水池、主管道、分支毛管像血管系统一般覆盖农场的整片土地,给予植物源源不断的滋养。借助水肥一体智能化灌溉系统,负责田间作业的工作人员通过手机APP随时查看密布在作物底部的灌溉网络工作情况。
灌溉,关系到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目前,甘肃农垦已建成调蓄库、蓄水池等60余座,总库容达1000万立方米;滴灌管网总长达17万公里,72万亩高标准农田均已配套水肥一体化,亩均节水节肥率超过30%,亩均单产提高20%以上。
保障供给、示范带动,甘肃农垦责无旁贷。近年来,甘肃农垦全面推行标准化栽培和规模化生产,制定苜蓿、玉米等66个作物标准化栽培规程,稳步扩大小麦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扎实推进标准化栽培、全程机械化作业。小麦、马铃薯、玉米等大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100%。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经过多年的探索,从“以地适种”到“以种适地”,甘肃农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截至目前,甘肃农垦已建成生产优质组培苗3000万株、微型种薯7700万粒的马铃薯繁种基地,在全国24个省、自治区推广种植。
2020年,甘肃农垦进一步发力,整合原有种业企业和资源,成立了亚盛种业集团,着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目前,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新品种34个,注册商标3个,取得各类专利19项,建成国家级玉米制种示范基地10万亩,每年向社会提供玉米种子3万吨,可辐射带动全国500万亩玉米种植基地。
良技、良法、良种配套,陇原大地沃野田畴共享丰收,甘肃农垦供给保障能力稳步增强,农业生产量质双升。全垦区年播种面积119万亩,粮食面积稳定在47万亩以上,产量保持在45万吨以上;建成了饲草、玉米、马铃薯、蔬菜、药材、棉花、果品等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基地,每年向社会提供各类农产品超145万吨;发展奶牛、肉牛、生猪、肉羊等畜牧养殖产业,仅2022年为市场提供生鲜乳20.8万吨、肉牛1.3万头、生猪1.2万头、肉羊13万只。
“农业+”赋能增效 做全产业链的打造者
辣椒酱,是很多爱辣人士的餐桌必备。从辣椒的种植,到制成辣椒酱,走上人们餐桌,需要经过一系列环节。如何让辣椒更优质,让生产出的辣椒制品更符合消费者的口味?
“品种是最重要的,种出来之后,品质好不好?怎么加工成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这些不仅需要种植端发力,还需要加工端助力。”兴农辣椒生产技术部经理郭永学说。
针对辣椒种植分散、品种繁杂、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兴农公司成立之初,就从品种着手,建立200亩育种育苗基地,按照后端深加工的要求,不断引进、筛选、培育辣椒品种,并将选育的优质品种向农户推广,当地辣椒产量逐年提高,从最初亩产350公斤增长到了现在的亩产600公斤以上。
为全面把控辣椒产品品质,兴农公司还在种植全程主动提供技术指导,把控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杜绝农残超标,保证辣椒品质。从辣椒种植全程控制,到设立技术中心和现代化品控研发实验室,再到建立辣椒精深加工及产业化项目,兴农公司进一步延伸辣椒产业链条,产品科技含量与日俱增,生产的干辣椒、辣椒面、辣椒酱等优质产品远销省内外。
“目前,我们完全具备年处理干辣椒一万吨,加工辣椒粉五千吨、腌制鲜辣椒六千吨、速冻椒两千吨、炒制辣椒酱三百吨、调味料两百吨的生产能力。”郭永学说。
做全产业链的打造者,甘肃农垦步履铿锵。“十三五”以来,甘肃农垦不断加大对畜牧产业的投入,投资近20亿元。并购省内最大的乳制品民营上市公司——庄园牧场的控制权,成为全省最大的全产业链液态奶龙头企业。以全国奶源主产区之一的河西走廊为支撑,甘肃农垦形成了以规模种植为核心、以奶牛肉牛养殖为主体的两大产业。畜牧养殖产业“种、养、加、销”的全产业链条逐渐打通,形成了区域乳品全产业链发展的格局,甘肃农垦成为了全省集奶牛养殖和生鲜乳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链主企业。截至2022年底,甘肃农垦奶牛存栏4.3万头,年产销生鲜乳30万吨,分别占全省总量的12%、33%;各类乳制品15万吨,占全省市场份额的25%。
在产业链融合发展导向的指导下,甘肃农垦围绕“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强龙头、延链条、提品质、树品牌,加快布局和改造提升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项目,推动农产品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联动发展。先后培育4个国家级、13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建成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1个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打造了“莫高”“黄羊河”“条山”“普安康”等4个中国驰名商标和20多个省级著名商标。
“垦+农”互利共赢 做乡村振兴的践行者
根植于农垦,却不止于农垦。甘肃农垦,一直将乡村作为建设和服务的主角。
“在全省10个市州、30个县市区拥有国有土地726.02万亩,区域内总人口9.57万……”作为甘肃省农业企业的重要力量,助农增收、推进乡村振兴始终是甘肃农垦扛在肩头的责任。秋日里,走进甘肃农垦永昌农场东寨分场,鲜嫩的蔬菜迎来丰收。“今年农场种植露地蔬菜近4000亩,大棚种植的贝贝南瓜、铁皮西红柿喜获丰收。”永昌农场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雷靖说,采摘季节每天为周边农民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
从祁连山下到黄河之畔,沃野田畴生机勃勃,处处写下甘肃农垦助农富农的生动注脚。“十三五”期间,甘肃农垦对口帮扶秦安县283户群众实现了脱贫摘帽,助力宕昌县拓展农副产品购销业务渠道,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十四五”以来,甘肃农垦把“为农服务”的文章写在田间地头,发挥土地资源流转上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大农业种植规模。2022年共流转垦区外土地21.2万亩,其中从甘肃省内流转9.6万亩,从内蒙古、山西、宁夏等甘肃省外流转11.6万亩,着力推动解决农村耕地“没人种”和“种不好”的问题。成立农业综合服务公司、农机合作社、农业技术研发推广中心,以垦区辐射带动周边农村,通过代耕、代种、农资供应、技术培训等形式示范推广大农机作业、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等先进实用技术。2022年,累计完成农业技术服务面积近10万亩,飞防植保面积突破5万亩,通过转移农村劳动力直接或间接促农增收20亿元。2023年,甘肃农垦继续产业帮扶秦安县王铺镇,投入资金60.8万元,免费提供马铃薯原种140吨、化肥35吨,帮扶王铺镇马铃薯产业从小散弱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从“做给农民看”到“带着农民干”,甘肃农垦一系列举措,带动了垦区周边区域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农垦企业成为辐射示范带动区域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窗口”。
结合全产业链的打造,甘肃农垦创新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订单型”新型农业产业化合作模式。拿兴农公司来说,从选种到育苗,从田间管理到产品收购,每一个环节,兴农公司都与农户签订相关合同,指导引导农户科学应对市场变化,保证辣椒品质的同时,最大程度保障了农民的长期收益,一举两得。此外,甘肃农垦以“双牛”产业,马铃薯、甜糯玉米、食葵、辣椒等优势特色产业为依托,通过签订农产品加工原料种植基地订单的模式,带动垦区外周边农村近20万亩基地建设,为地方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乘着时代的新风,甘肃农垦服务乡村振兴的信心越来越足、能力越来越强。在“三大一化”(大条田、大农机、大产业、水肥一体化)目标的指引下,甘肃农垦夯实自身服务三农的能力。持续提升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6万千瓦时,拥有50马力以上大农机4300台,配套农具近1万台,各类播种和收获机械约3600台,年作业面积突破300万亩次,进一步辐射带动周边农村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改变提升种植模式,大农机耕、种、管、收等机械化作业服务拓展至周边农村。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上,全垦区组建了65个专业化经营管理团队,70.2万亩的土地资源实现统一经营;组建了专业的农业综合服务公司,围绕农资供应、农产品购销、大农机服务、农技服务和病虫害防治开展社会化服务,同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每年购销农业生产资料50万吨,向周边农村配送20余万吨。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甘肃农垦融入三农与甘肃发展大局,引领力、竞争力不断增强,满怀豪情的农垦人正阔步前行。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