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下,春光正浓,一辆辆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大型复式播种机在王新宏面前轰鸣驶过。王新宏看着面前热闹非凡的场景,谈话间语气充满喜悦和憧憬。4月,甘肃省张掖市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播盛况。
五个墩村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作为五个墩村村支部书记的王新宏期待着,6个月后在这方宽阔平坦的田地上,一粒粒金灿灿的玉米种子收获、分选、烘干,然后送往全国各地。
“现在正是制种玉米播种的黄金时期,这几天我们村子1万多亩制种玉米的播种作业就将全部结束。”王新宏说。
作为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之一,张掖玉米制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00万亩左右,年产种量4.5亿公斤,供种量占全国大田玉米用种量的50%以上。在祁连山下广袤肥沃的绿洲灌溉农业区中,五个墩村正是一个凭借制种玉米走上农田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这条“黄金大道”的典型村庄。
“我们村以前一直种的是小麦和黄豆,但是经济效益常年上不去。”据王新宏介绍,自2000年开始,五个墩村在政府号召下开始全村种植制种玉米,首年每亩平均纯收入就达到了1000元。
见到实打实的利益后,村民们种植制种玉米的热情水涨船高,然而零散分布、高高低低的耕地却成为了进一步限制五个墩村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
王新宏指着村口一片500亩的宽阔耕地说:“这里以前完全不是这个样子,我们村耕地曾经非常分散,田埂高度、耕地大小都不一样,每年春耕和收获的时候,机械进不来,效率很低。”
2020年开始,以张掖进一步建设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为契机,五个墩村大力实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五个墩村探索推行了“一社一块田”,即改变以往由各家各户自己管理耕地的模式,将全村的土地以社为单位,破垄、推坡、填坑,把土地由“小地块”变“大耕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把粮田变成了“良田”。
“以前春播时,我们用的是手工覆膜机,一个人一天最多就能铺2亩地。但今天我们用的这种复式播种机,它集开沟、覆膜、点种于一体,一天可以作业50亩。”王新宏手里捻起一把玉米种子感慨地说,深深感受到了技术革新对于农业生产的巨大影响力。
由于本村青壮年曾经大多选择外出打工,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一度困扰着五个墩村。如今,五个墩村的耕地向龙头企业与种田能手集中,通过机械强农、科技赋能,转变粗放的传统生产经营方式。
“我们通过采用规模化生产技术,从种到收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农户们可以将耕地流转给我们,节省下来的劳动力额外拓宽增收渠道,而且现在管理耕地的农户也逐渐向年轻人和高学历人才转变。”张掖市甘州区现代种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鄂金红说。
近年来,张掖市进一步实行玉米制种基地竞争性配置改革,推动优势企业与优质基地深度融合发展,实现种业提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增税的多赢效果。在河西走廊的良田沃土中,还有千百个“五个墩村”迎来“黄金时期”。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