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自古便被视为食中珍品,中国的鲤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因其鳞有“十”字纹理,故名鲤,又名赤鲤等。
《诗经・小雅・六月篇》记周宣王伐狎狁胜利后大宴诸侯时:“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亲友,炰鳖脍鲤。”《诗经・衡门》篇记也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之句。《孔子家语》也曾记载“伯鱼之生也,鲁昭公以鲤赐孔子。荣君之贶,故名曰鲤,而字伯鱼”,鲁昭公赐孔子鲤,适其生子,孔子为荣君之赐,便命名鲤、字伯鱼。可见鲤鱼自古便为珍贵之物。民间也逐渐把“送鲤”等同于“送礼”。鲤鱼成为寓意美好的礼中上品。
“鲤跃龙门”也是中华民族传颂至今的经典故事,讲述了鲤鱼逆流而上、勇于尝试跳跃并最终团结合作跃过龙门的奋斗历程。这个故事至今仍童叟皆知,反映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团结协作的精神,被后人用来比喻成功和努力奋斗的意志。同时,鲤鱼也被视为国鱼和中国鱼文化的代表。
“黄河鲤”因其肉质肥厚、细嫩鲜美、营养丰富,同“淞江鲈鱼、兴凯湖鱼、松花江鲑鱼”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鱼。
据《本草纲目》记载,此鱼还可入药,具有养肝补肾、治疗孕妇水肿、月经不调、中耳炎、赤眼病等疗效。鲤主要原产于中国,后被移殖到波斯、奥地利等地,又因其独特极强的适应能力,耐寒、耐碱、耐缺氧、寿命长的特性,使其成为世界上最早人工养殖的鱼类。黄河因其独特的水文环境和横跨我国九省的长度,和流域内分明的季节气温变化,给“黄河鲤”带来了独特的风味与口感。
“包头黄河鲤”源自黄河,生于九原。包头市九原区南邻黄河,在黄河“几”字弯的第二弯的起始段,因其独特的河道形态和独有的水域位置,黄河在包头九原段极大降低了河道内水流速度,平缓的水流也为“包头黄河鲤”提供休憩的绝佳水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也为“包头黄河鲤”带来了与河段内其它流域不一样的肉质、风味与口感。
为了保护这一独特流域的黄河鲤鱼种质资源,从“包头市黄河鲤鱼良种场”到现在的“包头鲤鱼良种场”及九原区内养殖企业,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经九原农牧人几代人的艰苦付出与努力,将这条“赤尾金鳞”的纯种黄河鲤保种至今。
这四十余年间不乏农牧人的付出与养殖者的坚守,也有着许多波折的故事,从养殖场地搬迁到黄河内搜寻野生纯种种质资源,对保种、育种的研究,他们用深沉的付出守护着心中的信念,为我国种质资源的保护默默贡献着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当代九原农牧人也秉承着前辈的信念,不仅在新的保种保育技术上深耕,也在为更多人民群众能吃上这独特的“包头黄河鲤”而努力,通过产业的整体发展,带动更多的养殖群体加入“包头黄河鲤”的保种保育之路,真正实现“包头黄河鲤”用技术保生产,用产品添动力,用产业促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黄河鲤的产业化,高效综合利用盐碱地资源优势,推动沿黄渔业高质量发展。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