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研产推用”协同创新破解丘陵山区马铃薯联合收获难题
时间:2025-09-19 16:28:50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胡河 王立山 陆家木 字号:【

  金秋九月,正值甘肃省秋粮收获的关键时期,一场聚焦马铃薯机械化收获突破的现场演示与培训活动在“中国薯都”甘肃省定西市举行。由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农机一体化试点项目专家组牵头组织的“丘陵山区马铃薯联合收获机熟化样机投放暨现场演示培训活动”,不仅标志着甘肃省在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中迈出关键一步,也为全国丘陵山区特色作物机械化收获提供了“甘肃方案”。

产业需求迫切,机械化短板亟待补齐

  马铃薯是甘肃省极具代表性的优势特色产业,2024年全省种植面积达867万亩,总产量1153.5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三。其中,丘陵山区种植面积约650万亩,占全省73.8%,是马铃薯主产区域的关键组成部分。然而,受制于地块零散、坡度大、田埂多等因素,长期以来这些地区的马铃薯收获仍高度依赖“机械挖掘+人工捡拾”的传统方式,效率低、成本高、劳动强度大,成为制约产业提质增效的突出短板。

  据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农机化管理处处长刘文武介绍,“推动丘陵山区适用农机研发与应用,是贯彻落实国家农机补短板行动的重要举措。本次投放的履带式马铃薯联合收获机,正是针对小地块、大坡道、急转弯等复杂农艺条件量身打造,旨在彻底改变传统收获模式。”

产学研推深度融合,首创山地适用型收获机

  据了解,在2024年12月8日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马铃薯机械化发展论坛会议上,丹阳荣嘉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殷来大与甘肃农业大学赵武云教授签订了丘陵山区马铃薯联合收获机技术开发合作协议,丹阳荣嘉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殷敏与甘肃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王虎存签订发明专利转让协议,项目合作转让经费共计110万元。

  此次投放的“环山梯田地履带自走式马铃薯联合收获机”,是由甘肃农业大学、江苏省丹阳荣嘉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及甘肃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总站联合研制的最新成果。该成果针对甘肃省干旱山区马铃薯种植梯田地多,地块面积小,分段收获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重点突破双履带液压独立驱动和轨距无级调整技术、多连杆机构力-液压平衡限深仿形挖掘技术、减黏降阻仿生挖掘铲技术、多级薯-土-膜-秧高效分离与低损输运技术、圆片排辊式马铃薯清土和分级技术、大容量低损集箱与自动卸料技术、液压自动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制出环山梯田地履带自走式马铃薯联合收获机,产品稳定性、通过性、安全性、可靠性及操作舒适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能适应干旱山区马铃薯单垄双行和单垄单行种植农艺的联合收获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该机可在90–130厘米的不同垄距中灵活调整,最小转弯半径不超过1.5米,最大爬坡能力达25度,真正实现了“原地调头”“小田快收”,较好地适应了山区复杂作业环境。

现场实测表现优异,节本增效显著

  在演示现场,5台收获机以“V”字排开同步作业,展现出良好的协调性与稳定性。与人工捡拾对比试验中,联合收获机组仅需1人驾驶、2人辅助分拣,即可完成每小时2–3.5亩的收获效率,较传统方式每亩节省人工成本约140元,每日可节本增效超过4200元。

  同时,经专家组前期对已投放2台样机的跟踪测定,新型收获机的损失率≤4%、伤薯率≤2%、破皮率≤3%,关键作业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实现了“高效与低损”兼得。

政策与机制协同,助推研发成果落地

  该项目依托2024年甘肃省农机研发制造推广运用一体化试点资金支持,累计投入研发与熟化经费5300余万元。此次再度投放21台熟化样机,将分布至定西、天水、陇南等7个县区11个农机服务主体,开展每台300亩的多工况田间试验,进一步验证可靠性、适应性和经济性,为2025年大规模推广奠定基础。

  在田间试验中,县区推广部门负责做好试验落地与数据记录,专家组负责加强技术指导和共性问题攻关,生产企业则要保障售后响应与持续改进;三方协同,真正做到让好机具好用、用好。

打造全国丘陵山区农机创新引领区

  甘肃是我国典型的丘陵山区农业省份,马铃薯机械化收获的突破,不仅关系本地产业现代化,更对西南、西北同类型地区起到率先示范作用。随着该批次收获机的持续试验与优化,甘肃有望在2–3年内基本解决马铃薯机械收获短板,并探索出一条“研产推用”高效联结的农机创新机制。

  未来,甘肃省将继续聚焦特色产业薄弱环节,加快小型化、轻简化、智能化农机装备研发与应用,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坚实的装备支撑。

责任编辑:段伊鸣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