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时间:2021-12-09 02:16:10 来源: 作者: 字号:【

  近年来,广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以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带动农业全面升级,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农村面貌全面改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昔日短板正在变成“潜力板”。在这一进程中,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覆盖面、精准度不断提升。立足新发展阶段,广东金融要在系统总结和提炼服务“三农”发展的经验和规律的同时,主动围绕农村产业发展趋势、格局变化和需求特征,从落实金融工作“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三大任务出发,按照“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总目标,发挥金融所长,下沉服务重心,打造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民共同富裕作出更大贡献。

  准确把握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新形势、新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及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深入推进,乡村发展将处于大变革、大转型的关键时期,乡村的独特价值和多元功能也将进一步得到发掘和拓展。在此背景下,推进产业融合、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等均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也成为构建新型金融支农体系的先决条件。

  一是国家对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提出更高的要求。今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把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上升到了法律层面。近期出台的《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首次以考核的形式确保各项政策目标在执行过程中不走样。总体来看,国家对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要求更系统、标准更严格,路径也更加明晰。

  二是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空间更大、条件更好。如今,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均发生深刻变革,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融合化、智能化、绿色化、定制化、品牌化态势更加明显;农民收入来源不断拓宽,已进入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的过渡期,新型金融需求也与日俱增。同时,伴随数字乡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大数据、移动支付、物联网等现代科技加速应用于“三农”领域。因此,在新的战略机遇和发展背景下,广东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需要服务更精准、范围更普惠、手段更创新、模式更高效、制度更灵活,通过“嵌入式”“精准滴灌”满足“三农”多样化金融需求。

  三是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更需要注重城乡协调。当前,对广东而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迫切需要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因此,金融服务体系需要兼具农村金融和现代城市金融的优势特征,改变过去土地、资本、劳动等要素的单向流动,实现资金资源互动互通,解决“土地资源难以变成资产、农民难以变成股东、资金难以变成股权”的问题,最终以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城乡融合。

  四是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更需要注重政策协同。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金融推动乡村振兴的系列新政、配套举措相继落地,正在引导更多有效的金融资源流入乡村领域。但总体来看,就广东而言,支持“三农”发展的综合类政策与金融专项政策之间还需要进一步找准契合点,打通传导壁垒,形成政策合力,形成统一的制度设计,更大限度地释放政策红利,引导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撬动更多的资源、要素助力乡村振兴。

  坚决履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新使命

  在新发展阶段,广东要在注重区域发展差异、坚持城乡全局统筹的原则下,坚持资源配置向“三农”倾斜、坚持创新导向“三农”倾斜、坚持政策保障向“三农”倾斜,通过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保障城乡平等发展权,构筑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具体而言,要围绕以下四个维度做好工作。

  一是构建特色差异、优势互补的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有效供给。发挥大型商业银行“国家队”的引领作用,精准把握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金融需求,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业务。发挥政策性银行在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顶梁柱”作用,在中长期信贷支持、粮食安全、防止返贫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挥骨干作用。发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强对农民“面对面”的差异化、特色化、低成本融资服务,让普惠金融延伸到“最后一公里”。

  二是构建模式创新、服务高效的产品体系,体现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广东特色”。要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周期和现金流特点,服务“跨县集群、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园”的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有韧性的农业产业链金融。为龙头企业量身定做“金融扶强方案”,通过IPO、发债、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加快推进产业优质资源整合,持续提升农业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发挥“大帮小”“一带多”辐射效应。

  三是构建激励导向、协同互补的政策体系,强化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制度支撑。健全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构筑财政资金引导、金融机构牵头联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投融资模式。加强农业项目的论证、筛选和后期绩效评价,形成从“要到钱”到“用好钱”项目监督机制。持续推进农村“沉睡农地资本”确权工作,通过激活乡村“沉睡资产”,进一步激发城市资本投资乡村建设的动力。

  四是构建数字普惠、信用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保障,营造乡村振兴的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一方面应在“硬件”上下功夫,构建信息集成、应用广泛的农村数字金融体系,构建与农业生产信息高度契合的“金融地图”,帮助金融机构全面及时了解授信主体资金诉求。加大金融科技在农产品网络直播、社群化营销等商业场景的数字化应用,补足普惠金融“成本高、效率低、风控难”服务短板;另一方面,应在“软件”上下功夫,围绕信息征集、信用评价、信用服务与产品应用四个方面构建全面覆盖、等级差异的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农户失信惩罚和守信激励机制,提高诚实守信的农户申贷获得率和利率优惠。此外,严厉打击农村地区高利贷、金融诈骗、非法集资等各类非法金融活动。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