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与食品质量安全的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农产品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通过制定完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设立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监管机构和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检验检测机构,开展大量的监督管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信息服务等工作,提升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以保护城乡居民的消费安全。
国外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管理体制
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的监管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单独部门负责模式、多部门共同负责模式和综合型模式。
以农业部门为主的单部门负责模式。这种模式以加拿大为代表。加拿大农业部下设的食品检验局,统一负责全国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植物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多部门共同负责模式。这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美国农业部、食药局、环保署以及商务部、财政部、联邦贸易委员会等部门各自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部分职能。
综合型模式。这种模式以欧盟、日本为代表。在多部门体制的基础上,专门成立独立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以实现各食物监管部门之间的协作。
国际社会对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关注的热点问题
1.药残及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问题
农药与兽药残留。各国纷纷修订残留标准,最典型的是 日本颁布的肯定列表制度,一次就制定了5万多项规程,没有包括在内的都执行0.01ppm的残留限制标准。趋势是更加严格。
莱克多巴胺。它是盐酸克伦特罗(一种瘦肉精)的替代物。目前有包括美国、加拿大在内的20多个国家允许其用于食用性动物,但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禁止使用和进口含有此药的肉制品。两类国家争议很大,在2009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大会上激烈争论,目前尚未达成一致意见。
二恶英。它是一种无色无味、毒性严重的脂溶性物质。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将其确定为一级致癌物。二恶英很可能是通过非法饲料添加剂进入生猪体内的。比利时、爱尔兰猪肉都曾遭到二恶英污染,当时其二恶英含量高于欧盟标准80-200倍。
2.微生物污染问题
沙门氏菌。是最常见的食品污染源。中毒后主要症状为腹泻,腹部绞痛和发热。本世纪初在北美国家发生的花生酱受沙门氏菌污染事件,导致其采取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食品召回行动,共召回3200多种产品,将近700人患病,企业损失10亿多美元。2009年初以来,又有产自北美国家的多家公司的开心果、奶粉等产品陆续被发现受到沙门氏菌污染,多家公司下令召回相关产品。
大肠杆菌。O157:H7型大肠杆菌具有潜在致命性。人感染这种大肠杆菌后会出现血性腹泻和脱水症状,严重情况下会引发肾脏衰竭,对于老人、儿童和免疫力弱的人群尤为危险。
2009年,在北美国家召回大约近四万磅牛肉馅产品,因其可能受到大肠杆菌O157:H7的污染,又召回了上百吨遭感染牛肉。并据报道,在北美国家还有近百人次怀疑因食用雀巢公司冷冻曲奇饼后感染大肠杆菌。
李斯特菌。广泛存在于肉、蛋、禽、海产品、乳制品以及蔬菜中。李斯特菌中毒可引起血液和脑组织感染。
3.重大动物疫病问题
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疯牛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都会严重影响、威胁农产品和食品安全,进而影响公众健康。
疯牛病是牛海绵状脑病的俗称,它是一种慢性、传染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大脑灰质出现海绵状病变为主要特征。患者肢体不听指挥,常因器官衰竭而死亡。是可怕的人畜共患病,传染途径及机理仍不清楚。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所致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是规模化猪场的主要疫病之一。
4.食品安全问题
△2008年5月9日会见莱索托农业与粮食安全大臣
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并相应建立机制、制定法律和采取措施以加强管理,提升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确保相关产业安全和消费安全。
2008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世界各国相继采取措施保护本国农产品和食品产业,通过强化各种技术壁垒,对进口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安全要求更严格、更苛刻,对农兽药残留及有毒有害物质、动物疫病、微生物污染等问题更为关注。可以预见,今后农产品和食品贸易的摩擦将会不断加剧。
【结束语】
根据我在农业领域长期工作的实践经历以及多年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所积累的心得体会,我从九个方面的国际社会关注的农业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长期跟踪与比较研究。我深切地体会到,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在我国全面参与世界粮农体系治理工作的过程中,以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全球农业热点问题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和解决。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部不断地加大工作的力度,加强全球农业热点问题的理论研究,工作部署,持续地增加投入,强化在农业领域里防灾减灾的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明确各级领导负责制和岗位工作责任制,加大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取得明显的工作成效,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保驾护航作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