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与《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提出的“培育现代乡村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战略部署形成政策合力。可以说,特色产业已经成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事实上,在这片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上,各地正以特色产业为笔,以地域资源为墨,勾勒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一方“土特产”成为致富“金钥匙”。我国地大物博,从东北平原到黄土高原,从岭南丘陵到黄河流域,从江南水乡到天府之国,各地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禀赋,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生产条件,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农产品。围绕土特产,大有文章可做。郫县豆瓣、剑南春酒、涪陵榨菜、桂林罗汉果、涡阳苔干、崇明老白酒、醴陵瓷器、炎陵黄桃……截至2024年底,我国累计认定地理标志产品2544个,地理标志产品直接产值超过9600亿元。而全国培育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专业村镇已突破4000个,产值超亿元的村超300个,支持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20个。凭借集聚发展效应,一个特产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众多案例启示我们,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在产业发展上深耕“差异化”“特色化”,在品质上追求“独一份”,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是做好“土特产”文章的题中应有之义。
让“土特产”驶上“新车道”,以全产业链赋能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找准路子,要在“土”字上谋出路,在“特”字上求不同,在“产”字上下功夫。从供给端来看,特色农业产业通过生产高值农产品、利用营销新模式、催生农业新业态,实现产业链的延长和价值链的提升,在助农增收的同时,服务于农业现代化的总体布局。从需求端来看,特色农业产业通过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丰富和优化了农产品结构,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绿色化、多样化、高品质的生活需要。于此而言,让“土特产”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既需要有立足“土特产”延伸产业链的思维,也需要有跳出“土特产”看“土特产”的视野,从而让乡村特色产业更具吸引力、竞争力。
立足小小“土特产”,做出特色“大文章”。“土特产”已不仅是地域符号,更是撬动产业振兴的战略支点。各地要依据自身资源禀赋,挖掘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使其成为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如黑龙江大规模种植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同时积极发展树莓、蔓越莓等寒地特色水果。又如西藏那曲、阿里等地,优质羊毛与牦牛绒产业声名远扬。再有洪湖、阳澄湖等地,大闸蟹养殖产业闻名遐迩,产出的大闸蟹肉质细嫩、蟹黄丰满……“土特产”之“特”,是一个地方的优势资源禀赋的集中体现,是特点、特色、亮点。农村产业发展只有富有特色,在“+文化”“+旅游”“+生态”等上面做文章,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业态,走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才能既体现地域特色资源的价值重构,又展现乡村经济的内生动力,让传统特产以崭新姿态走向世界舞台。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展望未来,各地要深挖土特产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构建“品种优、品质高、品牌强”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要让“土特产”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金钥匙”、乡村振兴的“压舱石”。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现代化图景正徐徐展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