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巨变,传统农民正在减少 ——偃师区现代农业见闻与思考
时间:2024-12-20 15:40:24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魏西振、郑继超 字号:【

  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农民是最古老的职业。

  偃师是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先民们凭借良好的气候地利条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发明并不断改良农业生产工具,创造了适应四季变化、自成体系的耕作技术,养成了精耕细作的生产习惯,形成了传统悠久的农耕方式。

  世世代代土里刨食,牛马一样出力流汗,肩扛人拉,辛勤耕作,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自给自足,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年年月月,祖祖辈辈,传统农耕生活延续了几千年,为社会进步、文明发展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劳动条件不断改善,农民地位不断提高。但在过去几十年间,全国各阶级、各阶层中,人数最多的仍然是农民,最苦最累,收入最低、生活最艰难的还是农民;农业仍是社会各行业中最脆弱的弱势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宽松优惠的农村、农业政策,加之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偃师几千年的传统农业脱胎换骨,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开创了崭新局面。面朝黄土背朝天、依靠人力畜力繁重低效的劳动、守着一亩三分地讨生活的传统小农经济,正随着农业、农村、农民日新月异的变化,逐渐被现代农业而替代。

  走在偃师古老而生机勃发的土地上,农业、农村气象一新、风光迥异;沃土生白玉、大地发黄金,现代农业方兴未艾、特色鲜明。

  一是经营规模化。

  经营规模化,是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和重要特征。根据土地合理流转,向种田能手集中的有关政策,有意放弃自家责任田经营的村民,与种田能手本着平等自愿原则,共同协商,实现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一方面,种田能手承包了数量可观的耕地,获得了重要的生产资料使用权,由种田能手一跃而成为种田大户——有别于传统农民的新型农民;另一方面,作为土地经营权转让的补偿,转让方获得合理租金,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部分本就年老体衰,不宜从事农田劳动的老年村民,正好放下操劳了一辈子的农活,晚年生活也算适得其所。

  土地向种田大户流转的实现过程,涉及复杂细致的具体工作。是平等协商,互惠互利,议定条文,签订合约的过程;也是群众创造、行政指导、乡村领导参与,逐渐达成共识的过程。当然,由于具体情况不同,各村条件差异,操作过程并非一个模式。比如,有的是村委会代表全体村民作为发包方,与种田能手协商签订合约。具体方式有所差别,但总的原则没有变化。经过几年实践,偃师区土地流转已经形成明确的制度和规范化的操作程序,有效保护了双方权益,获得种粮大户和广大村民的认可和支持。

  全区现有耕地36.8万亩,除了5万亩果树、苗木花卉和其他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分别为32万亩左右。全区近2000个粮食生产主体(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承包经营户等)承包了全区耕地面积的83%,占小麦播种面积的71%。其中承包500亩以上的大户50多家,千亩以上的14家。偃师区松涛家庭农场老板王松涛,是全区第一个通过土地流转,承包全村1190亩耕地的种粮大户,2011年和2012年曾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受到农业部的表彰奖励。见到王松涛的时候,他从地里看小麦出苗情况刚回到到家。谈到这些年走过的路,他一脸自信和自豪,笑着说,各级政府很支持,还有政策补贴;农业部门技术人员经常来指导,带着出去学习,还办技术培训班。“我也是干一行爱一行,要爱岗敬业嘛!”

  王松涛曾自费到山东淄博、安徽徐州、沛县学习滴灌技术;听说哪个地方有好经验、好技术,就自费过去看看、学学。谈到经营情况,他说,“过去全村一千多个男女劳动力,一年365天起早贪黑干不完的活,现在是我和夫人两个人就完成了。一年小麦、玉米两季庄稼,最忙的时候没有多少天,不能说轻轻松松,也不算很累,还可以吧。当然,主要是科技进步、农业机械的功劳。”

  展望规模经营的前景,他说,现在有些承包大户劲头更大,跨行政村、跨乡镇承包土地;有的还承包相邻的孟津区黄河滩地。孟州黄河大桥修成以后,有人到孟州市联系,准备承包黄河对岸滩地。他说,实行土地流转承包,就是少数人专心把地种好,多打粮食,多数人安心干别的事情去赚钱。“大家有饭吃,有钱花,这就是好日子!”

  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直观效果,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深层意义则是解放了生产力。农村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一旦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一身轻松告别农村,心无旁骛地进入新的领域发挥所长,就能更好实现自身价值。王松涛说,这些年村里很多人办起了布鞋厂,更多人在鞋厂打工,或者外出打工。男女劳动力不种地了,都不会闲着,不干这干那,总要找个挣钱门路,日子过得都不错。

  二是耕作机械化。

  耕作机械化指的是主要农作物生产全过程机械化,而不是仅在某个生产环节使用机器代替人工劳动。农业生产,不管是粮食生产还是经济作物种植,都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要经历许多生产环节,必须在烈日下、风雨中付出艰苦劳动和辛勤汗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解决农业生产繁重落后的问题,毛主席早就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近几十年,拖拉机、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陆续应用于粮食生产的耕种和收获环节,但严格说来,只能算是农业生产部分环节使用了机器,与“化”相距甚远,更别提生产全过程机械化了。

  规模化经营为农业机械提供了用武之地;机械化又为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强大的生产力支撑。

  以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生产为例,犁地和平整土地,是小麦7个月生长周期的起点。站在种粮大户魏建魁的地头,东方红2604挂着山东穗丰6铧犁迎面开来,轰轰隆隆进地作业,车后6条土垡呼呼地往上翻,油光光地次第叠压,散发着泥土香味。这一犁过去就将近3米宽,一天工作定额是200亩,毫不紧张。翻起的泥土晾晒一天,旋耕机哗哗啦啦开进地里,压实空隙,击碎坷垃,地平如镜,土碎如面,播种前所有准备到位。农哈哈播种机按时来到地头,可以选择宽窄行起垄模式,也可以选择等行模式,如果需要埋设滴灌管道,可以随着播种一次完成。机手按照约定,调好北斗导航,设定播量,开始作业,几百米长的地程,偏差控制在2厘米以内。一天工作10小时,播种100亩,出苗率保证不低于99%。

  小麦苗期管理,首先是浇水。封冻水、返青水、麦黄水,等等。所有灌溉基本不用人工,或滴管,或喷灌,或通过地下管道畦灌,人工劳动主要是控制机器,无需付出繁重体力,而且节约用水、灌溉质量高。田间管理的其他环节,比如喷洒除草剂、杀虫剂、防病农药、叶面施肥,以及“一喷三防”等等,之前全靠农民背着喷雾器、弥雾机,一手不停按压打气,一手高高举着喷头,从地这头走到地那头,药液弄湿半截裤子,不是喷洒重复,就是留有间隔;反反复复跑来跑去,用双脚丈量土地,一天何止3万步、5万步!绝非眼下流行的健身走路所能相比。现在,上述各种喷洒全由农用无人机实现,配好药液,设定位置,贴麦田飞行,不越界、不留空,均匀覆盖。路头几个看热闹的老太太,看见嗡嗡嗡飞来飞去的无人机,一边夸赞说现在人真能!一边愤愤不平地说,当年咱们干这活累死累活,浑身扒去三层皮,现在啥活都叫机器干,“该人家享福!”

  小麦收获季节被称为“焦麦头天”,是农民最忙的季节。天不亮全村男女老幼,睡眼朦胧拿着镰刀下地,弓着腰割麦子,接着就是装车、运到麦场里晾晒、脱粒,扬麦除糠等等一环套一环,环环累得眼发黑、头发晕。同样是这繁忙季节,现在却变得十分轻松。随着收割机轰鸣,金灿灿的麦穗变成饱满的籽粒涌进车厢,打捆机把麦秸打梱堆放。像变魔术一样,半天时间100多亩小完成收割脱粒,地上干干净净,等待播种玉米。三两天时间,繁忙的“麦天”结束了!

  玉米和小麦生产环节有所区别,特别是收获环节,按照业主的要求,玉米可带穗粉碎青储、可粉碎秸秆收获棒子、可粉碎秸秆收获籽粒。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机械设备,进行机械化作业。

  除了小麦玉米主要粮食作物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谷子、大豆、高粱等杂粮作物,红薯、花生、山药、地黄等根茎作物全部由相应的收获机械完成。

  耕作机械化,服务了农业生产,又促进了大型农机企业的研发创新。比如一拖集团雷沃重工、中联重科等,不断研发制造新型农机投放市场。同时激发了农村一些技术高手们研究农机的兴趣,针对机械作业的死角,自己动手研发制造小农机,填补某些生产环节机械作业空白。

  比如首阳山偃师亿成科技有限公司研制成功果园应用机械,以及辣椒收获机械,大量销往陕西苹果种植基地和漯河辣椒种植基地;岳滩镇生产制造摩托车的长隆实业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打药机、碎草机等,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解放了生产力,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励技术高手大胆创新,更好地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机器可以干的活,绝不让人干。

  三是服务社会化。

  完善的社会化服务,是现代农业与封闭的、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的本质区别。农耕时代,农民必备一套基本的生产工具。杈耙扫帚牛笼头,梨耧锄撅三齿耙等等,大大小小一二十种。虽然十分简陋,却是家家户户重要的生产资料。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人民公社大集体、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曾经有个真实的故事,说的是大集体时,一天干活,突降大雨,社员们带上工具纷纷往家跑,但队里的一盘耙还在地里淋着。生产队长大声喊:“谁扛回去,记2分!”“记4分!”没人应。“记10分!”队长急了,恼了,大喊“记30分,我扛啦!”尴尬的现实,艰难的选择,难为队长了。没有办法,一个家庭,一个生产队,各种农具都很宝贵,一件也不能少!

  现在,全区拥有农机合作社,农机服务网点和其他农机服务实体100多家,每年财政发放农机购置补贴款200多万元,补贴购买农业机械150多台。配套齐全的各种农业机械承担了全区农业生产各环节机械作业任务,其中参与小麦收割跨区作业的机手,每年大约70户左右。有的机手沿着小麦成熟线,由南向北一路向前,河南、河北、山西、甘肃,直达新疆,连续几个月为沿途群众提供机收服务。政府的政策补贴和鼓励,支持专业农机服务实体不断壮大实力,提供更好地社会化服务。

  农业机械实现了信息化、智能化,机器更新换代快,操作方便舒适,实现精耕细作,彻底告别形象傻大粗黑,作业简单粗糙的落后面貌。

  洛阳市王兴农机合作社成立8年多了,可以承担农田需要的所有机械作业,同时还为其他农机服务实体供给农机配件和农机修理业务。老板王兴召30多岁,专业学的是汽车维修。

  谈到农机服务情况,王兴召说,“我们团队七八个骨干,各种机械齐全,耕种、收获、田间管理各环节的生产任务都能完成”。小麦收获每季作业面积就是一万多亩,最多的时候也有过两三万亩。因为收麦跨区作业机器很多,外省和本省的都有,而麦收就那几天时间,没有机会参与太多面积作业。关键是提高质量,比如尽量留茬低、降低损失率等。他打开手机,调出他们机器作业实时记录说,“你看,这是6号车今年6月某日某时在某地块的作业记录。他们在一线收割,我没到现场,在手机上什么情况都了解。比如这里,你看突然停车了,就是前进中遇到了障碍;这里留隔子了,可能遇到电线杆或者坟头了,等等。不在现场,情况我都掌握,一定要保证作业质量,让业主满意。我们机器都是自动驾驶模式,但我们还是要坐进驾驶室,应对突发情况,帮助避险。机械软件更新很快,一两年技术升级一代,不研究就跟不上,所以我坚持上机作业。”

  王兴召说,偃师南部丘陵地区秋季种有谷子、大豆、高粱等杂粮,面积不大,收获费力费功夫,“我们针对这个问题加强研究”。针对不同品种,改进割台设置,提高作业质量。每年收割谷子、大豆等杂粮,品种多,面积小,割台不断调整。单纯算经济账效益并不好,但必须下功夫搞好服务,解决机器作业问题。

  偃师区农机拥有量很大,搞好维修服务很重要,农忙时期不能让机器趴窝。“刚才你们进门看到拆开的那台拖拉机,问题我已找到,原因也查清了。我给他设计了个图纸,改进一下那个部件就不会发生这类问题,但我没有那种硬度的材料;即便有那种材料,我的车床也削不动。”王兴召说,他已经把情况反馈给一拖了,他们不一定采纳,但可以积累一点数据。

  除了许多像王兴农机合作社这样的农机服务实体,还有许多高效低毒的化肥、农药,不断更新的优良种子供应服务实体,以及与之配套的栽培管理技术、灌溉技术,共同构成农业生产过程中社会化服务全覆盖,提供及时强大的各项服务,全区近2000个种粮大户的生产经营才能够从容不迫,即使抢收抢种的大忙季节,也看不到一丝忙乱。熟悉之前农村大忙季节“白天一把锁,夜里一盏灯”,男女老少齐上阵,大干苦干场景的人,对现在农忙季节的生产情况自然会感到匪夷所思。比如,9月中旬一天上午快10点,农机经纪人赵经理的手机响了,他回了句10点地头见,放下电话,发动车子出门了。10点,两人在地头交流了几句,收割机司机爬上驾驶室,设定好仪表进地作业,随着机车的轰鸣,车后升起一股尘雾。业主范女士坐进路边的轿车,电话联系偃师健稷合作社,她打算就地处理今天收获的玉米籽,让对方下午6点过来收购。

  傍晚,范女士坐进汽车准备回家,打开手机,售出的玉米款已经到账。这一天她很满意,收获的40多万斤玉米已经售出,400亩秸秆已经粉碎,明天一早就有拖拉机过来深翻。开心之余,她清楚地知道,社会化服务是她的强大靠山,也是她底气和信心所在。

  四是技机融合化。

  技机融合化,指的是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机械作业在生产过程中互相结合,融为一体,实现农业科技和机械作业在生产和管理各个环节同步应用,所以也叫生产管理一体化。这是一种技术创新、工作创新、应用创新。

  新中国成立后,县级农业部门一直设置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农业机械服务中心,并向乡镇延伸,列入乡镇的七所八站。农业部门基层站所,多次经历分分合合、管理权下放和收归的变化,但农技中心和农机公司一直分属于农业局和农机局,不属于一个条条。

  这两个单位做的都是服务农业生产的工作,但是不见面、不沟通,各定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形不成合力。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掌握有先进的农作物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高产高效技术,但缺乏推广手段,只能借助行政力量,或者借别人开会时拾个“会尾巴”,匆匆忙忙讲几句,效率低,效果差。农机公司掌握农机信息,但与农机手缺乏固定联系,很难互相沟通,久而久之,就成为单一的农业机械销售机构,削弱了农机技术推广职能。基层农技、农机干部常年在农村奔波,工作辛苦,效果不好,待遇自然也不好。所以就有顺口溜说,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卖炭的,仔细一看是农技(机)站的。

  现在,区级机构改革,成立农村农业局,把原来的农业局和农机局合二为一,农技、农机两个中心整合在一起。机构合并,人员结合,目标一致,技术融合,为解决生产难题和技术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

  重要的是,实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以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机作业的服务对象,由原来面对全区11.25万多个农户,变为面对近2000个种粮大户在内的种粮实体,目标更明确,重点更突出,工作更集中,更有条件与服务对象加强联系。工作中经常面对面交流,提高了工作效率,解决了许多难题。

  偃师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袁志平,在基层农技站工作了20多年,对过去农业技术棚架、落实困难深有感触。他说,“干了20多年农业技术推广,跑断腿,磨破嘴,辛苦是真辛苦了,效果真不敢说好到哪里。”主要原因就是新技术推广没有手段,落实太难,说起来一言难尽,很多事不是个人努力所能做到的。现在农业科技进步了,农机技术进步了,二者结合,融为一体。打个比方说,农业新技术就是一个指令包,农业机械则是落实指令的载体,指令发出,就能够精准落实到位。

  袁志平举了许多例子,比如,过去小麦播量降不下来,再好的耧把式每亩也耩15斤;你说耩10斤他接受不了,勉强接受了,技术控制不好,还是多。现在在播种机上设置好,每亩9斤一点都不会多。竖叶型杂交玉米高产的要素是密度一定要上去,每亩要达到4200株以上,过去3000株都很困难;现在根据不同品种的千粒重,计算好粒数,由机器播下,一穴一株,保证每亩4200株,无需间苗。比如谷子,种子太小,只比小米大一层谷糠,人工播种播量不好控制,出苗一条带,密密麻麻,每10棵只需要保留一棵就足够了,多余的要通过间苗全部拔掉。间苗又累又慢,蹲在大太阳底下,像绣花一样,大半天往前移动一两米。如今在机器上设定好,450克种子播种一亩,均匀出苗,不用间苗。经验丰富的老耧把式看了口服心服,赞不绝口。

  袁志平说,现在主要精力就是学习研究新技术,推广和落实比较好办,可以直接到地头和种粮大户当面交流。比如施肥,特别是追肥,过去不论穴施或者开沟施肥,费时费工肥效损失大,现在计算好施肥量和用水量等有关数据,改为随灌溉施肥,无论滴管、喷灌、管道畦灌都可以,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农机农艺相结合的具体例子太多了,田间管理各个环节都可以通过技术和机械的结合精准落实到位。他说,过去多少年都说农业“八字宪法”是个宝,水肥土种密保管工8个字,概括了农业生产的全部要素,是确保丰收的重要保证,但几十年来一直落实不到位。这几年在农技推广工作中,深深体会到技机融合,一体应用,有力地促使“八字宪法”有效落地。

  五是收益最大化。

  收益是检验现代农业效果的重要标准;追求收益最大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目的,也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

  收益最大化首先体现在粮食产量增加,收入增加;体现在种粮大户、转让土地的农户、参与提供服务的各方面满意。

  种粮大户收益增加。全区种粮大户小麦亩产平均在1200斤左右,其中土地条件好,经营水平高的大户,最高年份平均亩产可达1300多斤。按全区平均水平每亩1060斤,和国家收购保护价每斤1.18元计算,每亩小麦折合现金收入1250元。秋季每亩玉米平均1100斤左右,按照市场平均单价1元,亩收入1100元左右。全年每亩小麦、玉米两季总收入2350元。支出方面,种子、化肥,农药、灌溉,农机服务费用等成本投入,小麦每亩550元,玉米每亩450元;土地租金是固定的,每亩1000元,支出合计为2000元左右。全年统算,每亩收入2350元减去支出2000元,纯收入350元左右。种粮大户每亩收入并不多,但承包面积大,获得的是规模效益。粮食作物是露天种植,受自然条件影响,年际间差别很大,丰年和欠年统算,收益基本稳定在合理水平。

  转让土地的农户满意。农户转让土地之后的收入就是当初约定的租金,非常明确;另外是国家提供的种粮补贴,目前基本上仍然发放给转让土地的农户,这是一笔数量不多的收入。账面上计算,转让土地的农户收入最少,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并不吃亏。因为即使自己直接经营自家责任田,与种粮大户的经营水平大体相当,甚至还可能差一点。两季粮食总产折合为现金,扣除各种现金投入,纯收入和转让以后的情况几乎没有差别。但是,却省略了自己经营付出的时间和劳务;更重要的是,不为耕种责任田拖累,可以专心搞自己擅长的其他工作,获得更好的收入。这笔账,在土地经营权转让之前农户就已经算得很清楚,是能够接受和比较满意的。

  农机服务实体在竞争中增加收入。农机作业市场基本是固定的,目前农机服务能力足以满足市场需求,基本是买方市场,服务存在竞争。竞争主要是作业质量竞争,先进机型和品牌竞争。机型和品牌竞争说到底还是质量竞争。种粮大户多数有质量信得过的相对固定的合作伙伴,先进的机型和品牌也是广受欢迎的因素。比如,国产雷沃牌收割机每台售价25万元,德国产科乐收牌收割机售价100万元,价格高出三倍,仍有机手引进。由于拥有机械类型、品牌、数量以及作业等诸多因素不同,机手收入无法做横向比较,但可以肯定的是,机手对收入是比较满意的。

  收益账表明,各方均有所得,而且都比较满意,并没有发生剥夺或被剥夺的不合理、不合法的情况;同时也没有出现部分人快富暴富,部分人贫穷的现象。

  算收益账不可忽视社会效益。现代农业模式下,传统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进入二、三产业,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在家庭收入增加的同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这是毋庸置疑的。

  通过算收益账,我们看到农业仍然是弱势产业,靠农业不可能赚大钱。在国民经济三次产业中,农业在GDP中所占比例不到10%,随着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这个比例还要下降。但农业却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必须不断加强。

  通过算账进行对比反思,我们更容易、更清楚地看到现代农业具有明显优势。几千年的传统农业、小农经济,农村闭塞落后,农民温饱难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体农业,偃师一直是洛阳地区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全省先进单位,吃饭却是问题。放眼全国,当时曾经轰轰烈烈学大寨,8亿农民搞饭吃,吃不饱;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粮食问题,解决了吃饭问题,但并非改革到头,仍需完善、仍需发展,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偃师现代农业在21世纪初叶横空出世,快速发展,一步跨越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农业,传统农民即将因此而消失。这个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绝非偶然。从根本上说,是40年来农村改革开放的继续和深入,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合乎逻辑的延伸和发展。

  农村改革开放,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最大贡献,首先不在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是割断了那根一年365天把农民牢牢捆在土地上的绳子,解放了广大农民。获得人身自由的农民,或进城务工,或经商办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进入新领域的农民虽然也很辛苦,但较之被死死困在土地上,却自由灵活,收入增加,所承包的一亩三分责任田已经不再是全家赖以生存的的命根子。

  为了专注于务工、经商、办企业或从事其他工作,集中精力增加收入,农户放弃经营责任田的意愿最终萌生。政策引导,利益驱动,农业科技和农业机械加持,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也就水到渠成,势在必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也就必然诞生了。

  在农民纷纷告别农村、离开土地的过程中,传统农民正变得越来越少。经营规模化、耕作机械化、服务社会化、技机融合化、收益最大化,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素和鲜明特征。这5个方面存在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或互为依托,或互为因果,或互为前提,或相辅相成,实现前所未有的现代农业经营形态,构成崭新的社会存在。

  回顾催生现代农业的历史背景和形成线路,我们清晰地看到,种田能手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成为中国式的新型农民,与人民公社计划经济下“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体制,“上工一窝蜂,干活大呼隆”的生产形式有本质区别;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更不是否定联产承包责任制,走回头路、重新归大堆儿,而是具有光明前景和强大生命力的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

  当然,偃师现代农业还处在起步阶段,无论从生产的角度还是制度完善的角度,都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承包大户需要承包土地相对稳定,但原农户承包集体土地,国家政策规定有调整年限;村集体因为必要原因,也有可能做局部调整。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有可能对承包大户产生某些影响,需要认真研究,不断完善。

  现在一个苗头性的倾向是,一些地方工商企业大量介入土地流转,极大拉高土地租金,大量甚至是垄断式承包土地。然而其自身并不具备经营能力,再以低价返租,明显亏损,赔钱买卖,有违常识。提高租金对转让土地的农户固然有好处,但巨额亏损另有渠道弥补?不得而知。搞得不好,可能影响土地流转稳定,最终损害的是现代农业制度,受害的可能是转让土地的农民。擦边球乎?不可不察。

  除此之外,经营中还有一些具体问题:

  比如,从实践看,经营粮食作物规模在千亩左右比较合适,但现有承包实体多数规模有限。这里面情况比较复杂,涉及很多具体问题,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优化,逐步趋向合理。

  比如,政府对小麦收购制订最低保护价,等于加了一把安全锁;秋粮价格市场化,年际间价格波动较大,而种粮大户盈利所依正在秋粮,因此,必须灵活应对。

  同其他所有新事物一样,现代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问题。矛盾的普遍性就在于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过程的始终。有矛就有盾,有问题就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车到山前必有路。中国农民勤劳善良,聪明智慧,只要尊重他们的创造,鼓励他们发展,什么人间奇迹都可创造出来。种粮大户兴起和传统农民消失,是农村、农业的发展趋势;与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相适应的现代农业模式充满生机,必然越来越好!

  我们这代人,在传统农业社会出生长大,亲历了几十年农业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的发展,又看着传统农业消亡、传统农民消失。我们的前人没有见过现代农业,我们的后人不知道传统农业。我们这一代人是独特的一代,是站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一代,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这是很让人感慨的!

(作者魏西振系河南省原偃师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郑继超系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

责任编辑:段伊鸣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