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菽飘香,颗粒归仓。近日,从国新办发布会传来好消息,全年粮食再获丰收,预计将首次突破1.4万亿斤,实现高起点上的新突破。此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2012年、2015年达到1.2万亿斤、1.3万亿斤。如今再上新台阶,既折射出粮食产能稳步提升,又反映出高位增产更加不易,付出的辛劳必定非比寻常。那么1.4万亿斤粮食总产量是如何突破的呢?
汇聚国家战略力量。越是艰难越要保持战略定力。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靠土地,靠科技,更源于中央毫不放松粮食生产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粮食安全纳入国家安全大局,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2012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4次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每次都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出明确要求,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紧急印发《当前春耕生产工作指南》,为不失时机抓好春季农业生产给出方向。国家建立粮食安全责任制,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分级分层压实地方责任;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粮食安全保障法正式施行,为端牢中国饭碗筑牢法治保障;今年国务院印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要求确保迈上新台阶还要站稳新台阶……高起点上久久为功,党中央重农抓粮力度之大、措施之硬前所未有,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稳住播种面积数量。面积是产量的基础,稳面积才能稳产量。今年粮食播种面积超17.9亿亩,是1979年以来的历史高位,奠定丰收基础。这背后离不开我国成熟实用的政策支持体系的坚实支撑和国家真金白银的持续投入。农民种粮不吃亏,国家粮食才安全。我国持续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完善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央财政持续加大对粮食生产支持力度,稳步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今年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了全覆盖,让种地农民吃上“定心丸”。为调动地方抓粮积极性,持续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力度,今年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达571亿元,比上年增加15亿元。惠农稳粮政策给力,这是丰收的底气。
激活单产关键变量。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在耕地面积增加有限的情况下,提单产提产能是粮食增产的重要支撑。据测算,2023年粮食单产较2015年提高5.27%。今年粮食丰收单产提升对增产的贡献率预计达7成以上,其中,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平均亩产较上年提高5.1%,带动全国小麦亩产提高10公斤,近五年单产增幅最大。单产不但要提高,而且要大面积提高。瞄准单产这一关键变量,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从挖掘品种增密潜力、推广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加快应用高性能农机等方面下真功,一个品种一个品种地抓、一场战役接着一场战役地打。在主导品种推广、主推技术集成、主力机型加持下,推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农田高标准,稳产有保障,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多亩,筑牢大国“耕”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释放产能潜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集成,协同发力,打了一场单产提升漂亮仗。
降低灾害机收损量。减损就是增产。气象灾害是粮食减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年粮食实现高位增产,离不开“天帮忙”良好客观条件。虽然局部气象灾害比较重,但是从全国面上看,今年农业灾情是近几年较轻的一年,农作物累计受灾1.35亿亩,比常年减少了4400多万亩。加上近年来防灾减灾体系日益完善,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位,最大限度降低了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减少机收损失就是绿色增产,多地机收损耗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促进增产增收。
拼出丰收最大能量。高起点上再迎丰收,是各地落实党政同责、环环相扣,各部门同心协力、齐抓共管,亿万农民辛勤劳作、默默耕耘,久久为功、持之以恒,过五关、斩六将,干出来、拼出来的。农业农村部把责任扛在肩上,关键农时派员分赴各地,指导各地开展农业生产;分作物召开现场推进会,部署安排重点工作。各地专家指导组和科技小分队下沉一线,蹲点服务,指导农民科学生产、防灾减灾。大家的努力汇成合力,彰显了“三农”人的担当,拼出丰收好光景。
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振奋人心,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粮食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玉米产需的缺口还比较大、大豆仍然主要依靠进口,农民种粮收益较低,未来极端异常天气发生可能性增大等风险挑战依然存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我们务必保持战略定力,克服松动懈怠思想,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不断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快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物质支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