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践探访:一位民宿主理人的文化传承与产业共富经
时间:2025-07-19 22:27:50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曾茜 邓靖言 字号:【

  在湖南省绥宁县乐安铺苗族侗族乡大团村的“坝哪部落·知竹轩”民宿内,有个民俗陈列展示厅。一件件傩戏面具、侗族织锦等展品,引起了来自湖南工业大学“理响青锋”实践队队员们的浓厚兴趣。民宿主理人廖再喜说:“希望前来的客人能触摸到有温度的历史,而非冰冷的文字。”

民宿主理人廖再喜正在为实践队员介绍知竹轩    (来源:中国农村网  李闻迪 供图)

  文化为魂:唤醒沉睡的部落记忆

  坝哪部落是苗族现存最古老的部落之一,其独特的“坝哪语”、服饰(男子黑头帕、女子挽小髻)与习俗构成宝贵文化景观。2019年,怀揣对苗侗文化的热爱与规划设计专长,廖再喜带着图纸与资金回到家乡绥宁,决心让沉寂的古苗寨重焕生机。

  三年间,他累计投入1200万元,在保留苗侗传统吊脚楼框架的基础上,巧妙植入智能卫浴等现代元素。将老村部与旧木房改造成特色客房,融入侗族布艺、银饰元素,打造“知竹轩”文化空间。

  窗框如取景器框住群山云海,苗绣与傩戏面具点缀其间。2024年,“坝哪部落”迅速成为网红打卡点,这座精品民宿接待游客2万人次,也让濒临消失的“坝哪语”在山谷间回荡,文化体验在此生动绽放。萨玛节侗歌回荡村落,拦门酒与长龙宴中游客品尝“鸡屎藤粑粑”等侗族美食,游客可参与“姑娘回娘家”的独特仪式。“每次看到老百姓满怀期待的眼光,我就又坚定了要让侗寨文化传承下去的信心。”廖再喜的坚守,让沉睡的部落记忆被重新唤醒。

  产业赋能:民宿撬动的共富链条

  创业之初的艰辛历历在目。廖再喜回忆:“所有建筑设计都是由我亲自规划,带着工人做成的” 他坚守“生意要大家一起做”的理念,免费为建设民宿的村民给予设计和施工指导,把餐饮让给老百姓做,帮助老百姓卖鸡鸭、卖水果、卖农特产品,只为和大家一起共同走向富裕。

  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在廖再喜的带领下,当初的零餐饮零住宿的小山村发展到如今,已成为拥有多家特色餐饮民宿、腊制品厂、种养合作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村民在采访中谈到,“自从廖总开发民宿以来,我们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游步道修好了,戏楼也有,路灯安装好了,游客越来越多,日子越来越好。在廖总的带动下,我在自家的房子里面开了餐馆,基本上不用外去务工,我家门口也可以赚钱了。”

  “授人以渔不去授人以渔”,廖再喜说,自己做了民宿,就把餐饮让给当地村民,当地村民又把种植让给当地有种植能力的村民,这样产业就更加丰富。“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以一个民宿做带动,把整个村变成一个景区。”这种共生模式让侗寨的文化和产业绽放异彩。现在的大团村,依托合作社发展油菜、茯苓加工与精品水果种植,呈现出一幅“农旅融合、主客共享”的振兴画卷。

  创新破局:文旅融合的时代答卷

  面对新时代文旅变革,廖再喜展现出敏锐的破局思维。在“坝哪部落·知竹轩”民宿,实践队记录下廖再喜的文化创新实践——他将侗族油茶、鸡屎藤粑粑等饮食技艺转化为体验项目,让游客在舌尖感知民族记忆。知竹轩其名,取意“知足常乐”,也暗含对当地竹资源的巧妙运用,寄托着这位苗族创业者对乡土生活的深切热爱。

  廖再喜对知竹轩的未来充满期待:“‘竹’寓意知足常乐,然发展之道贵在永不知足。”他深信,文化自觉能唤醒产业活力,“授人以渔”的共富哲学更能重塑乡村命运。如今,廖再喜的民宿版图正持续扩张,以“坝哪部落”为起点,他计划打造连锁品牌,将更多村寨纳入发展蓝图,为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构筑坚实载体。

  廖再喜介绍,他的创新实践沿着三条脉络展开,其一传播维度,拍摄短视频在抖音、小红书传播吸引游客参与。其二体验升级,开发油茶制作观赏、长龙宴等体验项目,将“拦门酒”等礼仪转化为沉浸式文化触点。其三与周边景点串联,形成景区产业链。

  穿梭于民俗博物馆陈列的侗绣、傩面与农具之间,文化认同的种子已在实践队队心中员们悄然生根,沉浸式解码“萨岁文化”中人与自然共生的古老智慧。

  实践队员正在近距离观看傩面具    (来源:中国农村网  王盈 供图)

  当青春力量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当游客与村民在萨玛节上共舞,一条以文旅激活乡村、以共生巩固成果、以文化延续根脉的振兴之路已然清晰。“坝哪部落”的火,不仅点亮了苗乡侗寨的夜晚,更照亮了古老村寨向“宜居宜业宜游”新家园蝶变的新生之路。在文化与产业的深度共振中,绥宁的群山深处,一个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正蓬勃生长。(通讯员:曾茜 邓靖言)

责任编辑:雷南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