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菜豆腐、味噌豆腐、娘惹豆腐、豆腐沙拉、豆腐汉堡……当“最中国”的豆腐远传他乡,与异乡的文化碰撞而后渐渐在当地本土化,就会变得让我们既熟悉又陌生。不断征服异域先民或当世者饮食习惯的豆腐,一次次成功地植入了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被国外消费者称为用大豆制作的中式奶酪——豆腐,是怎样开启环球之旅的呢?
豆腐的亚洲传播
豆腐的对外传播是伴随着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活动开始的。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不仅带去了佛学、律法等先进知识,更带去了“唐符”的制作方法和饮食文化,并迅速得到当时奈良时代贵族和武士阶层的推崇。因此,鉴真被尊奉为“日本豆腐的祖师爷”。
明末清初,高僧隐元大师(左图)受邀前往日本弘扬黄檗禅,带去的福清豆腐卤水工艺更是极大地丰富了日本人民的饮食文化生活。
同时留下了《豆腐赞》、普茶料理(日语“福清料理”的谐音)招牌菜“隐元豆腐”和卓袱料理必备品“胡麻豆腐”。江户时代后期,豆腐更是进入日本寻常百姓家。1782年,汉学家曾谷学川编著的食谱《豆腐百珍》集中介绍了100种豆腐料理的做法,除蒸、酿、煎、炸,还有串烧、热荤、冷盘、上汤及甜晶糕饼等。
继日本之后,豆腐于宋代末年(朝鲜高丽王朝时期)传入朝鲜,时称“泡”,并在当地建有专门做豆腐的寺庙,谓之“造泡寺”。在朝鲜的豆腐文化中,明太鱼炖豆腐、烩豆腐、豆腐卷等成为朝鲜酒文化中最好的下酒菜,普通百姓的日常更是离不开白豆腐、油炸豆腐、豆腐汤、豆腐花、豆腐炒饭、豆腐火锅等美食。在韩国的豆腐文化中,豆腐寓意着传统和真诚,因此祭祖必须奉上豆腐。
元明时期,豆腐又随着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的移民传到东南亚国家。泰国人的豆腐食谱上常见的有油炸豆腐、泰式豆腐汤、豆腐爆炒碎肉、豆腐椰子咖喱等。缅甸传统饮食有拌豆腐,缅甸掸族有炸豆腐、温豆腐。
越南占城人民制作豆腐始于明代郑和下西洋。如今越南的豆腐普及南北,吃法更是多样,有豆腐沙拉、香蕉焖豆腐、虾酱炸豆腐等菜式。
马来语中豆腐被称为“Tauhu”,马来人和新加坡人都喜爱客家豆腐美食“酿豆腐”和“肉骨茶”。
印度人爱吃香豆腐、菠菜奶豆腐和具有本土特色的咖喱豆腐。
豆腐在印尼语为“Tahu”,与闽南语的“豆腐”发音相同,印度尼西亚的豆腐名菜是酱拌炸豆腐和苏木当地区的炸豆腐。
菲律宾随处可见一种名叫“Taho”的甜豆腐脑,被当成早餐食用。
综上,中国豆腐文化在亚洲的传播历史久远,范围甚广,亚洲几乎所有国家语言中的“豆腐”都是由中国潮汕或粤语方言借词而来。豆腐在中华文化圈及亚洲国家的影响可见一斑。
豆腐的欧美传播
清圣祖康熙四年(1665年),西班牙神父闵明我(Domingo Fernándezde Navarrete)在其游记中用西班牙语最早向欧洲介绍了中国豆腐(teu-fu):“中国有一种全国最常见、最平常、最便宜的食物,上到皇族贵胄,下到平民百姓,都奉之为珍馔,同时又为生活所必需。它就是豆腐。”
清穆宗同治十二年(1873年),中国首次正式参加于奥地利维也纳举办的万国博览会,在清朝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主持下,委派广州海关副税务司包腊代表中国参会,豆腐制品正式传入欧洲,饱受赞誉。
1907年,国民党元老之一的李石曾留学巴黎,出版了法文书籍《大豆的研究》。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的豆腐制作与文化,向法国人宣传豆腐的营养功能。后为谋生,与吴稚晖、张静江等人一起创办了中国豆腐公司生产豆腐制品,在法国和欧洲刮起了“豆腐旋风”。巧合的是,1923年,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支部为筹措活动经费,也在巴黎开了家“中华豆腐坊”,邓小平和周恩来等人亲自下厨烹饪豆腐菜肴,向法国人介绍豆腐的营养价值,中国豆腐再次名震巴黎。
豆腐在非洲和大洋洲的传播
中国的豆腐大约在19世纪中叶传入非洲和大洋洲,都是随着中国人的到来而逐渐落地生根的。比如非洲,20世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派遣农业技术人员在非洲推广大豆种植,豆制品也随着大豆而进入。但是,目前由于经济、文化和习俗等原因,“中国奶酪”豆腐在非洲很多国家仍属于稀缺资源,豆腐在非洲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还未实现普及,仅在赞比亚、坦桑尼亚、几内亚、埃塞俄比亚、南非、尼日利亚等华人聚集的国家比较常见。
而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传播,以被称为“中国牛排”的中国臭豆腐、麻婆豆腐等为代表,豆腐私房菜如今已备受澳大利亚人欢迎。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